《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计算。
2.回顾、小结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能主动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回顾、小结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能主动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笔算加、减法,夯实计算基础。
1.交流分享,深化认识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加减法,对于笔算加减法,你有什么想对小朋友说的呢?(引导学生相交交流,明确笔算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看清楚加减法)
2.笔算练习,内化认识
3.错题辨析,提升认识。
活动二:回顾、小结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师:,对于“比“这个字,小朋友们都很熟悉了,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比“,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又学习关于“比”的知识,你们知道比什么?怎样比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年级所学习的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及“比”的方法)
板书: 比多少 数一数 一 一对应 计算 减法
师生小结:重点强调,在我们在一年级上册通过数一数、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前几天,我们又学习了通过计算的方式求出谁比谁多多少个和谁比谁少多少个。
活动三:基础练习,理清解决题思路,建构解决问题模型。
4.练习九第3题(采用分层次、依次出现的方式)
(1)
64个 42个
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两个条件)
师:它们能比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比”至少是两个数量的关系。)
师:你能提出关于比的问题吗?(蝴蝶标本比蜻蜓标本多多少个?蜻蜓标本比蝴蝶标本少多少个?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提出了什么问题?(媒体出示)
(2)引导学生分析
师:从已给的条件和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答,师板书 : 64个蝴蝶标本 比
42个蜻蜓标本
?
师:这里面把是谁和谁放在一 起比的?
师:要想求蝴蝶的标本比蜻蜓的标本多多少个?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3)列式计算
64-42=
强调:在计算时,注意竖式的使用;
(4)改变问题,体会数量关系的唯一性。
师:如果要求蜻蜓的标本比蝴蝶的标本少多少个?如何列式?这里是把谁和谁放在一起比的?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问题不一样,但列式却一样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问题不一样同,但都是蝴蝶标本和蜻蜓标本在一起比,都是求这两类标本相差的部分)
(4)做法小结
师:在这道题中,我们找到了数量及它们之关的关系,发现了两个数量比的关系,列出了减法的算式,求出了结果。
5.练习九第4题。
通过此练习,固化学生的解决思路,即找到数量及数量之间关系,明确是把谁和谁放在一起比,列出减法算式,求出结果。
活动四:变式练习,分析数量关系,产生“比”的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题。
6.完成练习九第5题。
出示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①媒体出示:服装厂的两位阿姨在做衣服,她们做了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
师:你能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 24件上衣 35条裤子)
师:它们能比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裤子比上衣多多少或上衣比裤子少多少)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②媒体出示:还要做多少件上衣,就能和裤子配套?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通过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板书: 24件 35条 ?
(2)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①理解配套含义
师:这个问题里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着重引导学生理解“配套”的意思:即一件上衣配一条裤子,成为一套衣服。)(媒体演示)
②动态演示,数形结合,理解问题:还要做多少件上衣,就以能和裤子配套?
师:看到一件上衣配一条裤子,你们想到了什么?(一一对应)你们想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吗?
媒体演示(一):媒体依次出示,当出示到24件上配套24条裤子时。
师:同学们,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到现在,什么没有了 ,什么还有?还要怎么摆?已经满屏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办法,移动一下,把已经一一对应的部分缩小,变成一个阴影或符号)
媒体演示(二):依次出示裤子,当出示到第3条时,师停下。
师:这样一条一条摆太慢了,谁能告诉老师,到底要摆多少条裤子?(引导学生思索,把裤子比上衣多的部分求出来就行了)你是怎么发现的 这里是把谁和谁放在一起比的?
你能用前面的方法列出式子吗?
师:求还要做多少件上衣,就以能和裤子配套?我们只要把上衣和裤子用一一对的方法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比,就可以了。
(3)列式计算。
师:你能列出式子吗?
生:我的列式是:35-24=11(件),还要做11件上哀,就能和裤子配套。
(4)师生小结,实现意义建构。
师:同学们,在这道题目里面,我们像前两题一样,在问题找到了“比“了吗?但这道题目里面有”比“吗?(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根据题意,把题目中的相关数量放在一起”比“,进而解决求出两数相差多少实际问题)
师生小结:在许多题目中,虽然我们看不到“比“,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存在着两个数量的”比“的关系,这时的”比“在我们的心里!
活动五:拓展练习,理清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择相关数量解题。
7.练习九第7题。
(1)媒体依次出示,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①媒体出示:动园要开庆祝大会, 共有48人参加开会,安排小熊和小兔两个小动物去搬桌子和椅子。
师:在搬桌子和椅子之前,它们两在商量,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两在商量什么吗?(引导学生理解,48人开会, 要搬48张桌子,48把椅子)
师:这个48的作用还真大,不仅是48人,还是48张桌子,48把椅子。(板书)
②媒体出示:桌子已经有了20张,椅子才4把。
师:它们两到会场一开,已经有一部分,它们数一数,发现…….,桌子和椅子够吗?
③媒体出示:还人搬多少张桌子和多少把椅子
(2)理解、分析,对题中数量进行分类。
师:通过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板书: 48人 48张桌子 48把椅子
20张桌子 4把椅子
? ?
师:找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觉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分析,数量较多、较乱,不好做)
师:看来,当题目中,出现的数学信息较多时,还要对这些数学信息进行分类。你觉得怎么分呢?(引导学生分为三类)
(3)分类分析,解决问题
①解决:还要搬多少张桌子?②解决:还要搬多少把椅子?
(4)总结提升,形成策略。
当题目中信息较多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把相关数量信息进行分类,根据问题需要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活动六:发散、对比练习,辨析问题类型,建构知识体系。
8.完成练习九第8题。
(1)媒体依次出示:三种动物及只数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它们能比吗 你能提出关于“比“的数学问题吗?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三、全课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分享的?
附:板书设计 练习九 需要
比 两数相差多少 有“比“ 无”比“
比多少——数一数——一一对应——计算(用减法)
谁比谁多( )个 数量 关系
谁比谁少( )个 把谁和谁放在一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