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时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3 16: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民主政治的主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独立宣言》的内容、内涵及影响。
2.《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政治原则及意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一)《独立宣言》
1.内容
(1)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
(2)主权在民,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权利保障而存在。
(3)人民革命权利,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起来革命推翻它。
2.意义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并对亚洲和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人权宣言》
1.内容
(1)“自然权力”学说,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2)“最高权力来自人民”: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人民。
2.意义
(1)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把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政治和法律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
(3)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并对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以法律的形式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内容
(1)国家性质: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的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有纳税、服兵役的义务。
(3)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选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立法、行政、司法之间互相制约。
3.历史作用
(1)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是否定专制制度的重要成果,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伴随着西方近代民权思想在中国的日渐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百日维新运动,中国在民主政治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则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角度1 《独立宣言》的意义和局限性
提示:(1)意义:它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宣布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局限性:它提出的民权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的民权,穷苦人、白人妇女、契约奴工和黑人没有民权。
角度2 《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的比较
提示:(1)相同之处
①理论基础: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为理论基础。
②对革命的影响:既推动革命的进程也体现革命的成果。
③均是西方民主制度史上的重要文献。
(2)不同之处
①《宣言》发表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独立宣言》是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的理论依据,侧重于谴责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赋权利的罪行;《人权宣言》重在确立资本主义新制度,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的阐述。
②《人权宣言》规定的人权比《独立宣言》更具体、广泛,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角度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作用
提示:(1)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2)说明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具有约束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的现实针对性。
(3)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4)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角度4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变
提示: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场,与此相对应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也经历了由改良到革命,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由保留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动力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角度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
(2010·山东文综,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点拨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中“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信息可以归纳概括作答。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第(2)问可以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及确保共和政体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人权宣言》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与其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体现了什么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解析 第(1)问,前一问从材料一中的“人们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主权……主要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等信息即可回答。后一问,由材料二中的“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等信息来回答约法体现的原则。第(2)问,从法律的作用及《临时约法》的特点与地位回答。
答案 (1)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
(2)理解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5年3考)《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层级
考情感悟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是近代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各自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及历史意义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
?山东、宁夏、海南均在此处命题
第二层级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都属于宪法性文件,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推动了整个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从现实角度:两百多年来,宣言的精神、原则和规范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形成了各国宪政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对整个西方世界人权观念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向预测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各州承认宪法,加入联邦政府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发行各州流通纪念币。评估过程:
(1)在各州图案选材开始前18个月,造币局将与各州州长联系。州长应指派一人为该州项目的造币局联系人。
……
(8)造币局把批准后的图稿转交给各州州长以供选择。
(9)在造币局规定的时间内,各州通过州长决定的评选程序,选定最终图稿。
(10)最终图稿再次交由财政部长批准。
……
——克林顿《50个州纪念币项目》
材料二 辅佐总统的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但对参议院负责,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须经其副署方能生效。法院是司法机关,由总统和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法官依法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和其他部门干涉,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审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中纪念币的发行先后顺序和最终定稿方式体现了美国的哪一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各州的评估程序说明美国地方权力的执行原则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在地方权力分配和中央权力分配中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什么没有效仿美国的总统制而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 第(1)问解读材料一体现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第(2)问分析两者在地方权力分配和中央权力分配中的不同;差异的原因从国情分析;第(3)问美国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很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所以不会效仿美国的总统制。
答案 (1)联邦制。以服从联邦宪法为前提。三权分立。
(2)地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而不是联邦制。中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增设了国务员以制约总统。原因:我国疆域辽阔,分散的小农经济仍占主体,有浓厚的专制主义传统。
(3)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袁世凯专权。
(5年3考)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一层级
考情感悟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反对专制斗争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辛亥革命对民主政治的实践和反封建的斗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切入点
?山东文综连续三年在此处命题,可见对本知识点重视程度之高
第二层级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在倡导“去君统、张民权”的同时,强调中国民力低下、民智未开、民德未兴,反映了维新派在宣传上比较激进而实际上又软弱无力的矛盾
?从现实角度:孙中山融合了中西政治文化之精华,创立了以民权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考向预测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 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请回答:
(1)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材料二中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临时约法》和文学作品《茶馆》组织材料,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从其历史地位回答即可。第(2)问联系材料中对“改良”的怀疑态度和对社会形势的疑虑回答,同时注意辛亥革命的结果。
答案 (1)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或: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2)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具有曲折性、艰巨性。
1.(山东省实验高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同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变化,而是由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材料二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材料三 我们看,《人权宣言》的发表形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这并非偶然,起草宣言的委员会承认,“这一崇高的思想”产生于美洲。在北美洲确立起自由的那些事件,我们已进行合作;北美洲向我们表明了我们应将对于自身的保护建立在什么原则的基础上。
——以上材料均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件及其涉及的相关“和谐社会”主题的内容。
答案 (1)“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指美国确立了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共和政体。
(2)美国独立战争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的建立证明了启蒙思想的可行性,法国对美国独立曾经有过支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又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3)英国:《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人权宣言》,人生来是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国:《独立宣言》,承认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确立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均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视下列各点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们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政府的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来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我们自己及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颁布和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导言(1787年)
材料三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利坚民族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原则。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是怎样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材料三核心观点的?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内容即可归纳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反抗压迫;第(2)问中“目的”根据材料即可归纳是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原则”从材料可归纳出公平正义、自由安全等,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实际上是指美国宪法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在于它的原则的坚守和妥协精神;第(3)问要根据所学来说明这个观点,主要从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和妥协精神的措施来说明。
答案 (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抗压迫(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2)目的: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原则:确保社会公平公正、维护和平稳定、保证自由安全、实现社会保障。
材料三观点:谈判和妥协使宪法成为“活着的”宪法。
(3)体现:①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符合宪法中促进公共福利的原则;②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这反映了垄断资本家与工人的妥协,体现了宪法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