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时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3 16: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
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1.洛克、卢梭民主思想的内容、影响。
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封建的斗争:(1)康梁维新思想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2)人民群众反专制的斗争。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天赋人权论
(1)提出的背景: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2)洛克的主要思想:《政府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包括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
(3)影响: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权分立学说
(1)人物及其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3)意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人民主权论
(1)提出:卢梭《社会契约论》。
(2)主要思想:首要目标是追求平等,不仅追求法律上的平等,也追求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3)意义:当时大多数思想家赞成有限君主制或开明君主制,卢梭的思想具有开创意义;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对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托古改制
(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
(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
(3)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主立宪。
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1)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新民”必须具备爱国、尚武、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
(3)赞成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
3.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民权主义的主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2)五权分立学说。
(二)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3.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以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志士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力图以议会政治来限制专制统治。
(2)针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在此影响下爆发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和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重新召开国会,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中世纪后期至近代前期,神学家阿奎那宣扬“君权神授”,英王亨利八世及詹姆士一世则宣扬“君权至上”学说,为君主统治辩护。17世纪起,一些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洛克倡导“天赋人权”、卢梭鼓吹“社会契约论”等,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皆以国家法律文献形式确定了上述民主原则,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也在各国先后确立。
角度1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及影响
提示:(1)思想:社会契约、自由、平等;人民赋予君主权力;君主立宪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权分立。
(2)影响:后来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对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角度2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及影响
提示:(1)思想: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
(2)影响:①转变为法国大革命的檄文《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②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
角度 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观点的比较
                   
(2010·课标全国,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力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还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53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于第(1)问,考生只要对于材料解读到位,就可以使答案要点全面,切忌完全照抄材料;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人的思想会受其阶级的影响、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等。
答案 (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洛克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请回答:
(1)洛克“分权”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其学说与洛克的差异是什么?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体现民主思想发展演进的过程和规律。第(1)问要求再现基本史实;第(2)问比较说明问题;第(3)问在再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历史现状分析说明其进步意义;第(4)问将美国政治制度与“三权分立”原则作印证说明。
答案 (1)认为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和外交权属于君主。
(2)孟德斯鸠。他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不同之处是洛克对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区分,并把两者均归为君主;孟德斯鸠则将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为行政权,同时增加了司法权,并主张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司法权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互相监督制约的关系。
(3)“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是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是通过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来预防专制与政治腐败。历史的进步意义在于有利于推动当时西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4)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
(5年3考)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第一层级
考情感悟
?民主思想是近代欧洲政治发展的核心思想,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
?卢梭的民权思想、洛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以及资产阶级两种政体的相互比较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山东、福建、课标全国在此处命题
第二层级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启发教育群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从现实角度: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其精神核心是对于平等的要求,是一种平等理性,甚至是一种平民理性,为近现代欧洲和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向预测】 有关洛克和卢梭的民权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既不可能设想由下级权力来命令上级,也不能设想除了最高权力以外谁能制定法律。所以,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
——约翰·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的主要思想。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如何发展了洛克的思想的?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归结,如自由、分权等。第(2)问根据卢梭的思想学说总结。
答案 (1)主要思想:天赋人权;实行法治,保证人民自由;分权思想。
(2)发展:卢梭在洛克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等民主思想。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没有权柄不是出自神的……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
材料三
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詹姆士一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理论?
(2)这三种理论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实质是什么?
(3)这三种理论都有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中外思想家对君权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材料有效信息正确、合理地解释历史的能力。本题既要求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又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第(1)、(2)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即能得出结论,但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第(3)问关键应考虑全面。
答案 (1)“天人感应”“君权神圣”“君权神授”。
(2)背景:①西汉汉武帝面临严重的王国问题,要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②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大量兴起和世俗社会力量的壮大,基督教的神学权威受到严峻挑战。③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的上升,与封建王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实质:为加强君主专制制造理论依据。
(3)影响:①“天人感应”因其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被汉武帝所采纳,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②“君权神圣”将君权置于教权之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权的权威地位。③“君权神授”则激化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从而引发资产阶级革命。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力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力。然而这项权力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无用的东西”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了上述立法权外,还有什么权力?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实质是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中三位杰出的思想家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三位思想家思想成果的认识和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各种思想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第(1)问需要结合斯宾诺莎思想产生的背景去作答,注意反对目标除了封建主义还有宗教神学。第(2)、(3)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4)问首先要通过教材对三大思想家理论作全面掌握,然后对比、概括,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 (1)目标是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一切无用的东西”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及基督教神学。
(2)关系: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都属于国王。
(3)观点:社会契约论。实质: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4)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