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生颠沛,永葆赤诚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章回体
日记体
自传体
书信体
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写人技巧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篇幅及容量
表现的内容
语言形式
长篇
中篇
短篇
神话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小说分类
体制
微型
仙侠
武侠
科幻
悬疑
【经典觅珠】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
3.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4.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继承来的酒席好吃得多。 5.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作家作品
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幽默作家——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海军小职员家庭,少时因生活窘迫,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做童工,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法庭记录员、报馆采访员。一生创作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查尔斯·狄更斯的生平履历
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祖父、祖母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2岁那年,约翰因负债被捕,关在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仅上了两年小学的狄更斯已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独自在朋友家借宿。约翰获释后,全家在索默斯镇约翰逊街栖身。1825年,狄更斯进威灵顿豪斯学校读书。1826年,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先后在艾里斯和布莱克默律师事务所和查尔斯·莫洛伊律师事务所当学徒。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6月9日,因患脑溢血逝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列夫·托尔斯泰:《大卫·科波菲尔》是“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内容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在母亲及女仆佩格蒂的抚养照管下长大。就在母亲再婚前,大卫去佩格蒂哥哥家住了两星期,他们的善良深深地感染了他。不久,母亲嫁给了谋得斯通,此人凶狠贪婪,觊觎大卫家的财产,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大卫的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立即把尚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童工,衣食无着。后来大卫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性格怪异,但心地善良。她不仅把大卫留下,还供他上学。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律师威克菲尔家,与他的女儿爱格妮斯相处融洽。大卫回到伦敦后,爱上了斯潘洛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朵拉虽然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去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当他三年后回到英国时,发觉爱格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们终于喜结良缘,与姨婆贝西还有女仆佩格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梳理情节
序幕(1-5段):
开端(6-23段):
发展(24-44段):
高潮(45-51段):
结局(52-54段):
“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我”遇到了哪些人?
人物鉴赏
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
昆宁先生(账房先生)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米考伯先生(房东)
米考伯太太(房东)
节选部分中“我”的经历?
1.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
洗刷瓶子、贴标签、塞木塞、封火漆盖印、装箱……
2.认识米考伯先生一家(米考伯邀我做他的房客)
被介绍给米考伯,租住在米考伯家里
3.认识米考伯太太,听米考伯太太讲往事
同情米考伯一家遭遇
4.帮米考伯太太典当家具
5.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替他向霍普金斯借一副刀叉
6.米考伯太太搬到监狱居住,我搬到新寓所,米考伯渡过难关……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①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②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乐观坚强,爱慕虚荣。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②自尊自重,尽心持家。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③深爱丈夫。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小结米考伯太太形象
米考伯夫妇
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
真挚善良、乐观向上
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①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米考伯先生的衣着打扮,写出了他的经济拮据以及他爱慕虚荣(爱面子)、虚伪、故作文雅的性格特点;
②语言描写,写米考伯先生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
③动作描写,写出债主来临时和离开后米考伯先生的一系列动作,说明他生活艰难,没有责任感,是一个乐天派;
④侧面描写,通过妻子的描述,可见米考伯先生天生乐观。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不切实际、挥霍无度、没有责任感的底层负债者形象,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米考伯先生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他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一词被收入英语词典,意思是“无所作为,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探讨交流:
小说成功刻画了米考伯的形象,他负债累累却乐天知命,“米考伯”作为单词收入英语词典。这一特点与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相同点:都是一种心理安慰法,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采取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
不同点:“米考伯”代表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它使米考伯身陷囹圄却依然能借一先令买酒喝,同样支撑着米考伯太太忠实地伴随丈夫度过充满艰辛的日子,终于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无底线的自宽自解,遭遇失败或受到屈辱,不敢面对而是自欺欺人。这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应该鄙弃。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视角是?有什么好处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有限视角即内视角)
赏析第二段环境描写,思考作者想借此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环境赏析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
①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残酷剥削下,许多童工贫病交加甚至过早夭折,无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
④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社会差异的悬殊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呼唤着对制度内人性弊病的改革。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①“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环境赏析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联系写作背景,谈一谈本文的主题。
主题探讨
写作背景
当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渡阶段,狄更斯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代表人物的形象,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
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他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得乐且乐、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表达了对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的批判和对患难与共、善良真诚和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知识链接】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写作特色
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选文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与叙述,“我”对伙伴的观察、对米考伯一家的认识、对霍普金斯船长一家的留意,都是十岁的儿童所独有的。这种叙述角度使小说具有更为浓郁的主观色彩,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真挚动人,这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具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2.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在塑造米考伯先生这个人物的时候,狄更斯选择了这个人物身上最突出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用多种方式夸大和重复。他的衣服上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外套的前襟上挂着只为装饰用的单片眼镜,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说起话来带着文雅的气派……这些都是上等人的体面和温文尔雅的表现。但他明明穷困潦倒,却要装作体面。一系列细节生动地描绘出米考伯先生可笑又可怜的人物形象,其夸张的漫画式的外表与言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爱慕虚荣的性格。
3.幽默诙谐的语言
尽管文中米考伯夫妇的悲惨遭遇令人忧心、同情,但故事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都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巧妙地避免了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
4.对比手法鲜明
①科波菲尔的理想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科波菲尔是一个极有才华、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他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到处都是污垢和腐臭的地方,他每天干着枯燥的刷瓶子的工作。
②米考伯外在的考究和他陷入困境的生活。米考伯穿着考究,举止文雅,处处装作很体面的样子;但是他的住宅破破烂烂,生活一地鸡毛。
③米考伯夫妇的前后举止。米考伯夫妇总是破产,但却非常乐观。常因经济拮据而哭得肝肠寸断,却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乐观性格,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