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课件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1 17:5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琵 琶 行 并序
白居易(772—846),字 ,号
,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
主义诗人。他积极倡导 ,主张“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
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创作新题乐府诗的诗歌革新运动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李忱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初读思考:
1.本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小序的作用?
3.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琵琶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还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速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思考:小序的作用?
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人物,说明写作的原因,并确立了诗歌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背景:
秋夜
送别
人物:
琵琶女
诗人
事件:
奏曲
作诗
自叙身世
用一句话概述每段段意
江头送客闻琵琶
概括各段内容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琵琶语
——赏“声”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全诗写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
三次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一次演奏: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二次演奏: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琵琶女演奏
音乐本是很抽象的,第二段中诗人用了哪些手法使我们感受到乐曲的无穷魅力 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说明。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联绵词
三:叙议结合, 以议评声。
琵琶女演奏
粗重深沉
亲切细柔
清脆圆润
婉转悠扬
低沉凝涩
高亢激越
气势雄壮
凄厉悲愤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烘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
还久久沉醉在音乐的氛围中。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
以人衬声,以景衬声
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满座皆泣
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技巧归纳:
1.运用比喻描写音乐:
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2.运用叠词、联绵词描写音乐:
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
3.叙议结合, 以议评声。
4.通过侧面烘托描写音乐。
听者的感受
环境描写
琵琶曲曲调的起伏有什么特点?
能否从曲调的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的轨迹呢?
琵琶女演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前奏曲

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孤单凄凉
深情回忆
自伤身世
强烈控诉
倾诉悲情
清脆欢快
低沉压抑
高亢激越
谁解琵琶语
比喻如何表现乐声变化?
《琵》:
声音沉重舒长(大弦嘈嘈如急雨)——轻细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重浊与清脆(清脆圆润)交替(大珠小珠落玉盘)——)婉转流利(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滞涩难通(幽咽泉流冰下难)——乐声越来越低沉以至停顿(冰泉冷涩弦凝绝)——从沉咽、暂歇后,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的收尾(四弦一声如裂帛)
23
比喻如何表现乐声变化?
《听》
(1)“昵昵儿女语”,比喻音乐是轻柔的,像是亲昵的对话。
(2)忽然情绪转为高昂,像是“勇士赴敌场”。
(3)“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的境界开阔了起来,不再急促,转而悠远清扬。
(4)“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接着乐曲又转为群鸟啼鸣,于众啼之中又涌出一声嘹亮之音,扣人心弦。
24
烘托
(1)听者反应
(2)景物描写
25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比较阅读】
26
谁解青衫泪
——品“情”
谁解青衫泪
作者与琵琶女的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同是天涯沦落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琵琶女
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形象
当年:
艳倾京城、艺压群芳、门庭若市享欢乐
如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守寂寞
京倡 ——商妇 怨
对比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朝廷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次
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揭露官吏腐败,还写
了大量的讽刺社会政治的诗,像《卖炭翁》等,
因而得罪了很多权贵大臣。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
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
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
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
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当朝权贵
便抓住这个把柄肆意攻击,又诬陷他不顾母亲
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赏花”
的诗,终以越职言事和“大逆不道”的罪名将
其贬为江州司马。
诗人
当年:
诗酒相伴、丝竹盈耳、高朋满座谈社稷
如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感凄清
京官——谪官 恨
对比
来历相同
才华相同
遭遇相同
情感相通
谁解青衫泪
青衫泪中还包含诗人哪些复杂深沉的感情?
3.伤人—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4.伤己-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5.伤时--国力日衰,社会动荡,朝廷黑暗,世态炎凉
2.伤物—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1.伤别---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解读青衫泪
(感伤)
伤己
伤人
伤物
解读青衫泪
伤时
伤别
诗从肺腑出
惊风雨 泣鬼神
(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