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六、解决问题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六、解决问题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01 16: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解决问题 连减》
学科 数学 学段:低年级学段 年级 二年级
教材版本 北京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解决问题》是落实“四能”目标最重要的载体。在《解决问题》课上,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情境中有效地收集整理信息,观察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一步运算的意义,注重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骨架”,丰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关知识的及时应用,另一类是解决问题的集中编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本节课为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册第六章《解决问题》例1,解决问题这部分的教学,就题解题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和问题,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借助图形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始终在解决问题,且在一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中学习了连加、连减,二年级上册中接触到了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数量关系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从文字题目中准确的提取出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但难以对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处理,主动借助图画分析题意的意识比较弱,有的学生即使能够用图画,也很难用图画准确表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的意识基本没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借助一年级、二年级分别向图书馆借阅图书这一生活情境,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这一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感受加小括号的必要性,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在与一年级混合运算连减问题的对比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新发现新方法,提升从新角度进行思考的素养。 教学重点: 解决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部分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对自己的方法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学生读题,从图中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一共借走多少本连环画? 2、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借走多少本? 3、还剩多少本连环画? 二、聚焦问题,探究交流。 (一)聚焦“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这一问题,自主探究。 (二)分类处理多种策略解题: 第一种方法:连减。 450-100=350(本) 350-80=270(本)或450-100-80=270(本)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第二种方法:先加后减。 100+80=180(本) 450-180=270(本)或450-(100+80)=270(本) 提问: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三)方法对比,总结提升。 提问: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抓住结构,变式练习。 连环画共450本 一年级借100本 二年级借80本 剩下270本 淘气的小问号都可以跑去哪里呢?你能讲一个小故事吗?并列式解答。 四、沟通练习,提升素养 这个知识在一年级混合运算连减问题大家就接触过,进行这两节内容对比,你有哪些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