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豪放并蒂》(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豪放并蒂》(课件1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2 18: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豪放并蒂
——苏辛怀古词比较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济南大明湖畔 辛弃疾纪念祠
——郭沫若题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续录》
咏史怀古
观眼前之景
怀历史人事
抒一己之怀
走进怀古词
初读感受:《念奴娇》和《永遇乐》是豪放词的代表,这两首词的“豪放”体现在何处?
景物
人物
事件
情感
雄奇壮伟 气势恢宏 波澜壮阔
咏英雄人物
重大历史事件
追慕英雄,壮心不已
再读比较:两首词中的景、人、事、情有不同之处吗?
小组讨论,填写下表。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景物(意象)
人事(用典)
情感
抒情主人公
意 象
《念奴娇》
《永遇乐》
赤壁之景: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
北固亭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文本细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豪迈
感伤
用 典
《念奴娇》
周瑜
《永遇乐》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事业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人生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想起孙仲谋/寄奴曾在京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了什么),
稼轩感到既________又_________(何种情感)。
想起孙仲谋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稼轩感到既敬佩又感伤。
想起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稼轩感到既仰慕又遗憾。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词 现实意义
刘义隆 元嘉二十七年,听信王玄谟之言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仓皇逃败。
佛狸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辛弃疾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曾做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杀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内奸张安国。
草草
仓皇
可堪
犹记
借鉴历史,劝诫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人民逐渐忘却故国,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的不满。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力图收复中原。却被闲置20年。至64岁被韩侂胄起用却又立即被闲置。
情 感
《永遇乐》
《念奴娇》
惆怅与旷达
赞叹与向往
愤慨与担忧
执着与苦闷
东坡词,一片去国流离之思,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寄慨无端,别有天地。——陈廷焯《词坛丛话》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抒情主人公
《念奴娇》
失意的文人
达观的饮者
《永遇乐》
失意的英雄
壮心不已的老将
苏轼“一尊还酹江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北宋党争激烈,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失意。
稼轩人生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方将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范开《稼轩词序》
人生轨迹:武将—文吏—能吏—赋闲(20年)
鹧鸪天·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小 结
苏轼、辛弃疾的怀古词一脉相承,但苏轼的怀古词内容更为自由,旷达超脱、浩怀逸气,而辛弃疾的怀古词更多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感情豪壮、炽烈、沉郁悲愤。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生遭遇、人生抱负的不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
以志意写诗词
早期文人所写的词原来只是在歌筵酒席间交给歌妓酒女去传唱的曲子,而从苏东坡开始,人称其“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辛弃疾的词更是被称为在“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红”“翠”代表那些女性化的描写和形容,“剪”“刻”就是细腻的描写。
苏辛二人的词都是摆脱了那种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而书写自己襟怀志意的。苏东坡写志的态度与辛弃疾是不同的。苏东坡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事志意,一方面有道家旷达的襟怀,可是他的词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失意之后才去写的,因此多以表现旷达的逸怀浩气为主,并不正面写他用世的志意。辛弃疾却不是这样,他所表现的是他正面的志意。他是用他的生命来书写自己诗篇的,用他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回归豪放词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辛弃疾的志意理念跟苏东坡、陶渊明比起来差别在哪里?陶渊明、苏东坡他们都准备了一个“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的一生,有幸、有不幸,有进、有退、有福、有祸,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勇于进,有的人勇于退,而辛弃疾实在是一个无法“退”的人。
他跟杜甫是一样的,虽然偶尔在他们诗词里说到“退”,如“尽西风,季鹰归未”?说到回老家,可这都是反面的话。他们是坚持实践和实行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如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辛弃疾也是如此。他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而不是要退的人。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回归豪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