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
《短歌行》《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一、自主学习
1、 大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找出两首诗中的诗眼。围绕这两个词厘清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思路。
一、自主学习
忧
(1)所忧为何?
(2)何以解忧
归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用原文中的诗句回答
二、合作探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一忧
二忧
三忧
思考: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明月”和“乌鹊”代表什么,作者最真实的忧思又是什么?
所忧为何?
比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第一个典故来自于《诗经·郑风·子衿》,该诗第一章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衿”指的古代人的衣领,诗中指代姑娘所思念的情人。原意是说:我深爱的人儿啊,你让我深深牵挂,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可你怎么不主动给我一个音信呢?
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望贤才主动投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
第二个典故来自于《诗经·小雅·鹿鸣》,曹操直接引用了原诗的前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要是有贤才来投奔我,我一定会鼓瑟吹笙,以“嘉宾”之礼来款待他。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小故事】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臣许攸,多次为袁绍献计,都不被采纳,袁绍甚至把他当成了曹操的奸细,许攸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降,喜出望外,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就赤着脚,奔出账外迎接许攸。许攸也因为感激曹操的礼遇,归附之后立即献出奇计,让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仓,最终是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必将礼遇、重视贤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
人生短暂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忧
统一天下
志
所忧为何?
唯有杜康
契阔谈 ,心念旧恩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
二、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为何而归?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向何处?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故渊、南野、田园,分别指什么?作者使用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比喻
二、合作探究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去如何?
思考:作者在归园之后,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景在笔下
三、拓展延伸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两个人的时代相隔并不久远,生活的背景极为相似,但二人做出的选择却大有不同。请诵读诗歌,体悟情感,结合背景知识谈谈你对他们人生选择的看法。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①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②
“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凉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四、众说纷纭
1.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
《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四、众说纷纭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庙堂,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而隐士思想,也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很多人同时具备隐士情怀和志士节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可能没有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能造就人格的丰碑。
四、众说纷纭
2.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你如何理解呢?请根据曹操和陶渊明的作品进行评价。
四、众说纷纭
曹操名作有《蒿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这些作品风格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在乱世中有顽强进取精神的人,称之为“英雄”也是实至名归。而陶渊明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文缛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尽管反复多次出仕,但是最终归隐田园。正是因为他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却有这样的精神气节,“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苏轼——儒家用世的志意
苏轼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生命。范滂有用世的志意,登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当他遇到迫害灾难,他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付上生命。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激动感发,问他母亲说:“他日儿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记载着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作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他母亲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可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
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廷上来,仍然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当权一派的人物。所以,他平生才遭遇这么多的贬逐,而他的志意理想操守一直不曾改变。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湖州。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但他在密州时,救过旱灾。在徐州时,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时,疏浚西湖的淤泥而建了苏堤。
苏轼——道家超旷的襟怀
东坡小时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苏轼《满庭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北宋文学家苏轼
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南宋文学家、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
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清代文学家陈沆
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班级辩论会
正方:积极入世不负青春
反方:归隐山林返归自然
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