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744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医生骑马从马里兰出发,一路行至缅因再折返,行程1624英里,对中北部社会有比较系统的观察,他在旅行记的结尾处谈到了北美居民的共同特征:
在我经过各个殖民地时,我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习俗和性格方面很少差别,只在特许状、肤色、空气和政府方面,我看到了一些不同……至于教养和人文方面,他们也十分相似,只是大城镇的居民更开放一些,波士顿尤其如此。——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依据材料,思考问题:
独立战争前,北美不同殖民地间的人们在文化上的异同。
异:特许状、肤色、空气、政府;
同:习俗、性格、教养、人文。
思考:
北美的居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那么他们都是自何处而来的呢?
欧洲白人
非洲黑人
印第安人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 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陆地沃人稀、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奋求实的开拓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国白人大肆宣扬“白人优越论”,对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种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简论早期移民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影响》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北美当地的文化特点。
崇尚民主和自由、重视工商业、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独立战争后 标志
政治 文化
文化 符号
黑暗
1776年《独立宣言》
1787年的联邦宪法,联邦制共和国;
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自由女神像
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
阅读教材第68页,填写表格中独立战争后北美文化的概况
美国以南所有美洲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语国家的殖民地,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中国百科大辞典》
巴西基督山
拉丁舞
图腾崇拜
由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仍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殖民地社会。1810—1826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们,向往社会进步和自由,放弃了已有的家产和奴隶,提出了解放奴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进步主张。
——《论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
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独裁权力的形成。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是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罗斯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
———谢国良 《 拿破仑战争 》 1985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仑在欧洲的统治时,将城邦和王公领土合并,播下了日后德意志及意大利建立民族一统国家的种子。
———以上均摘自谢国良 《 拿破仑战争 》
探究三:阅读材料概括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
材料一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遍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
1.拿破仑战争破坏了欧洲传统封建文化。
2.欧洲封建主义和专制成为众矢之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精神成为政治的普遍诉求。
3.民族运动兴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825年12月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30年11月波兰民族独立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德意志统一之势不可阻挡。
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学习聚焦
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殖民地的文化,淡化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期达到加强殖民统治的目的
方式
①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
②传播基督教,企图用宗教麻醉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民主
自由
人权
宗教
影响
促进殖民地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
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
“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有相符之处。中西文化的冲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后发型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与刺激。面对这一冲击,近代中国人也确实做出了反应,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便是突出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是存在的。
“冲击——反应”
模式(图示)
《盛世危言》书影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于1894年完成的《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
历史丛横 反洋教运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洋教弛禁,西方传教士倚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各地,广置教堂、滥收教徒,勾结地痞流氓,横行城乡,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教士、外交官袒教押民,清朝官员处理民教纠纷,往往屈服于列强压力,使老百姓蒙冤受屈,反洋教运动由此而起。近代中国的反洋教运动,发生400多起,遍及全国各地。1870年爆发天津教案。当时,天津天主堂与民众发生争执,法国驻天津领事开枪打死天津县令的随从,民众在愤怒中打死了法国领事。在法国、英国的压迫下,经曾国藩、李鸿章处理,中国官民16人被判处死刑,方才了结天津教案。19世纪末,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占了胶州湾,进一步激起了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情绪。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终于爆发了。
印度:
①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③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问题探究
综合本课内容与所学知识。想一想: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看待它们的客观影响?
学习拓展
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记述了19 世纪20 —60 年代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中国作家巴金作为这本书的中文译者之一,曾认为这本书是他最爱读的一本书。
尝试读一读《住事与随想》,看看你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课堂检测
1.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文化侵略的有
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
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
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
D.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宣传科学知识
D创办科学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不属于文化侵略,D符合题意;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拜祭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化侵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拿破仑通过一系列武力战争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
②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受到被征服地区革命者的欢迎
③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④被压迫地区的民族意识觉醒与反抗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向这些地区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但拿破仑也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等。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的政治诉求。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当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尚不足以战胜封建势力,排除A、C、D。
3.列宁曾这样评价“十二月党人”: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B.希望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学习西欧改造俄国
C.仅限于资产阶级阶层,脱离人民,导致起义失败
D.传播民主自由的革命主张,推动俄国政治变革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月党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其传播了民主自由的革命主张,推动了俄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政治变革,所以在列宁看来,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D项符合题意;“十二月党人”的经历和思想状况,不是对列宁观点的准确理解和全面分析,A项不符合题意;十二月党人的主张不能说明其“事业没有落空”,B项不符合题意;“限于资产阶级阶层,脱离人民”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教训,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解读,与列宁观点的主旨不符,C项错误。
4.1870年,随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教案的幕僚,刚一到津城就一边批判津城“华夷杂处,市侩充塞,故城市全无清雅之气”,一边又相约游“紫竹林”(租界)吃洋点心、打台球、登轮船。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近代天津开埠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
B.满清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十分推崇
C.天津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D.华夷杂处是天津教案的发生重要原因
A根据材料可知在天津“华夷杂处”,而且在饮食方面西方饮食、生活、娱乐等在天津租界盛行,可见天津开埠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选项A正确;曾国藩幕僚批判天津城无清雅之气,可知满清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有一定抵触,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并非谈论教案发生原因,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5.《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B《海国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A;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D;根据题干信息“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