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温故而知新: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一、北宋的建立
了解: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时 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 城:东京(开封)
北宋的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
966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
辽
西夏
吐蕃
大理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9—30页,找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以及思考带来的影响。
(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
政治上—集中行政权
中央:
(1)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副宰相;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形成“积贫”局面。
地方: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1)派文臣做知州;
(3)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上:收财权
具体措施: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由中央掌握;
(2)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消除了地方格局的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交子”
军事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
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归纳新知: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二、重文轻武政策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重文轻武的政策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了解北宋的军费开支状况
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并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1021—1086)
1021年
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1069年
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推行新法
1077年
被
罢相
1086年
逝世
保守派
变法派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宋史·王安石列传》
不断革新的精神
新法失败
1. 王安石
2、背 景
有害于财的事有三项:一是冗官,二是冗兵,三是冗费。
——苏辙
措 施
迁都洛阳
迁都
迁都洛阳
钱(万贯)
岁入
岁出
养兵及其占岁出比例
3682
北宋中期基本财政状况
匹帛绢绸(万匹)
粮(万石)
草(万束)
3317
994
30%
874
723
742
103%
75%
2317
3074
2694
2939
2952
2498
85%
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初期
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中期
负面影响显露
财政危机
2. 背 景:
辽、北宋时期全图
游牧民族不断侵扰
“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边患危机
3、内 容
经济上
军事上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募役法
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作为征税依据。
方田均税法
使官僚、地主无法隐瞒土地,增加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发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保甲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知识点讲解
富国强兵
4、结 果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引发民众的反对情绪
5、影 响
变法展开以后,青苗法每年都能带来将近300万贯收入,募役法也能带来将近400万贯收入,各项变法收入加起来,最终积蓄了可供朝廷使用20年的财富。
——温伯陵《王安石变法背后的宋朝经济》
宋神宗熙宁年间,北宋王朝在王安石的新政推动下,以军事开边为杠杆,全面启动了对西部边疆的有效开发。从而使汉蕃杂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其管理制度,得以和中原先进地区靠拢接轨,初步改变了北宋在西北防务上的积弱局面。
——任树民《王安石与北宋西部开发》
增加了政府收入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一定程度上
改善积贫局面
一定程度上
改善积弱局面
王 安 石 变 法
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社会危机并未减缓.
公元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不久,便召王安石入京,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工作。公元1070年,王安石开始全面推行新法。他先后颁布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有关科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基本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标。朝廷收入增加,“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理财诸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同时,国力也有所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但是,变法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部分大官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强烈地反对变法。
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召司马光等人入朝执政,变法官员皆被罢黜,新法全部罢废,史称“元祐更化”。这使重病已久的王安石身心遭到强烈刺激,终于抱恨而死。王安石主持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王安石
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更丰富的资料,去了解一个更加多维立体的王安石。
知识拓展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点)
重文轻武
收兵权
收行政权——中央、地方
收财政权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课堂小结(一):
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
重文轻武
财政危机、边患危机
小结(二):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内容
影响
经济上: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上:保甲法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战斗力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几乎被全部废除。
富国强兵
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象,大臣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治国建议。
“稍夺其权”:“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制其钱谷”:“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