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九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九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3 19: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命题人:俞建斌?审核人:罗香花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
(1)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怀良辰以孤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5) ,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6)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7)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8)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9)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一)基础知识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赍(jī)发 吃饭防噎(yē) 氽(tǔn)水 锣鼓喧阗(tián)
B.埋(mái)怨 心惮(dàn)远役 讥诮(xiāo) 日光翳翳(yì)
C.提(dī)防 宇文懿(yì)范 央浼(miǎn) 剜(wān)肉补疮
D.撮(cuō)合 彤(tóng)云密布 出岫(yòu) 锱铢(zīzhū)必较
3.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俊采星弛?? 嘘寒问暖?? 蛊惑人心?? 臭名昭著
B.钟灵毓秀 碎琼乱玉?? 理曲词穷?? 讫今为止??
C.喧然大波?? 天高地迥?? 结草衔环?? 无路请缨
D.失之东隅?? 信口雌黄?? 心为形役 ??茕茕孑立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2-4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节选)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免职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接近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企图
5.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矜”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 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①②③都不相同
6.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逮奉圣朝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用法和意义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臣以供养无主 B.但以刘日薄西山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登东皋以舒啸
(三)课外文言阅读
阅读课外文言文片段,完成5-8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 四美具,二难并
B.尔何相信之审邪 审容膝之易安
C.后元伯寝疾笃 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 (2分)
①至其日,巨卿果到
②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③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④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⑤省书见瘗,怆然感之
⑥三府并辟,不应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范式跟张劭关系很好,两人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要去拜见他的母亲,并看望他的孩子。
B.元伯请求母亲设宴款待范式,但母亲对两年之约有所疑虑,元伯对范式的肯定打消了母亲的疑虑。
C.张劭托梦给范式说自己要在某天死去,某时下葬,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范式醒来后忍不住悲叹流泪。
D.陈平子与范式同在京师太学学习,虽然二人素昧平生,但陈平子认为范式是个可以把身后事相托的义士。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
(2)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答:
(3)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答:
三、诗歌鉴赏(8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柳州后的柳州刺史任上。
12.春天应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季节,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0分)
1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吕布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王允为义子。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后与曹操为敌,曹操把吕布包围在下邳城中。吕布迷恋妻妾,虐待士卒,众将怨恨,发动叛乱,无奈之下,他听从刘备建议,只好投降,后被曹操勒死于白门楼下。
B.刘备参与董承谋诛曹操的计划,担心曹操谋害,每日借种菜来掩饰自己。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大惊,手中所执匙箸掉落在地。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来掩饰自己,解除了曹操的怀疑。
C. 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引兵相救,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了。曹操退兵后,陶谦及部下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执意不肯。后来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脱,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后来徐州军民都拥立刘备,刘备领徐州牧。
D.糜夫人为存子嗣,投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赵云独自一人,怀抱阿斗,七进七出,左右冲杀,连斩了曹操 五十多员大将。曹操在山顶上望见,急问左右是谁,当得知是赵云时,曹操感叹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E.曹操挥师南下,孙权与刘备结盟,在赤壁与曹操展开了大战。周瑜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令大将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乘东南风刮起之时,用小船满载引火药物,突入曹军水寨,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曹操被黄盖射伤,幸有张辽救护,才得以逃脱。
15.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答题卷上必须选写小题序号)(5分)
(1)阅读《三国演义》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片断,回答问题。
“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将应命而去。”
周瑜的“如此如此”就是对“反间汁”的部署,请简述一下“如此如此”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2)马腾被杀之后,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大败曹军,请问曹操是如何逃离险境的。
选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6分)
1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①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3分)
  
五、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进,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惟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啊,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17.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是如今村里惟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
18.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19.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并各举一例,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分析。(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8分)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8 分)
A 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 B 这种创新不是对名著的随意否定与肆意颠覆, C 给名著的人物和情节穿上时髦的外衣, D 创作主体对名著的当代性阐释,对名著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那些与当下观念沆瀣一气的重拍之作只是艺术长空中的闪电,不会长久辉耀在历史的天空。
(1)请用四个字概括这段文字谈论的主要话题,并填写在A处。(3 分)
答:
(2)根据文意,在B、C、D三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 3 分)
答:B C D
(3)划线部分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修改意见: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随着刘欢唱的《好汉歌》而深入人心。“出手”有时是援助,是爱心,有时意味着把握机遇,有时却造成伤害。该不该出手?什么情形下出手?怎样出手?
要求: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出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半期测试答案
一、默写(8分)
后采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说:“我和君章倾心与你结交,这不算死友,还想找谁呢?元伯说:“你们两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阳郡的巨卿,则是我所说的死友。”不久张劭死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带着着帽子,垂着帽带,拖着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希望你能赶得上我的葬礼!”范式猛然醒来,不由得悲叹流泪。(第二天)便将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范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后应穿的丧服,算着埋葬他的那一天,骑马前往奔丧。范式到后,拍着灵柩说:“元伯你走吧!你我生死异路,从此永别。”范式于是留住在坟旁,给张劭修坟种树,这样以后才离开。
张劭后来到了京师,进太学学习。当时儒生长沙陈平子也同在太学,不认识范式,陈平子得病将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一位义士,可以把身后事托给他。我死后,只须把尸体埋在巨卿户前就好了。”于是撕开一块白绸写信,来送给巨卿。陈平子死后,妻子照着平子的遗嘱办了。这时范式刚好出外回来,看了陈平子的信和他的坟墓,不胜悲痛,对着平子坟墓作揖哭泣,认为平子是他的死友。于是想法护送平子的妻儿,亲自送丧回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呈上奏章说明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召范式,但范式没有应聘。
12.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2分)
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2分)
作用: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