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2 19: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选择题
1.2020年1月30日,英国被正式批准脱欧,从而完成脱欧协议的所有法律程序。根据这份协议,英国将在1月31日正式脱离的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2.1948-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孩子们空投糖果,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之相关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柏林危机”的爆发 B.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两极格局结束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①巩固政权
②发展经济
③摆脱美国殖民统治
④收回运河区主权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
A.非战争状态 B.非和平状态
C.短暂和平状态 D.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6.“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你认为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B.反法西斯同盟国
C.协约国
D.华沙公约组织成员国
7.某人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留学。他去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8.学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一课,某同学做了如下简要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
B.勃列涅夫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政局混乱苏联解体
D.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9.某校历史社团发起《论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征文,征文的内容主线应该是
A.美苏实力的消长 B.发展中国家的壮大
C.联合国的发展 D.世界格局多极化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持续发展 B.信息化和全球化
C.经济危机不断 D.通货膨胀严重
1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A.要有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 B.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C.力争成为大国的军事物质供应地 D.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
12.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变化 C.社会制度变化 D.消除了斯大林模式
13.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主要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其他国家
1955 36.3% 17.5% 2.2% 44%
1976 24.9% 21.7% 8.1% 45.3%
A.欧共体经济发展缓慢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C.日本经济发展较快 D.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14.“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15.据下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
时间(年)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1952—1960
8.2
2.8
2.7
4.8
1961—1970
11.2
4.1
2.8
5.8
A.不断倒退 B.持续发展
C.停滞不前 D.齐头并进
二、简答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2周年,概括四代领导人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各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17.历史上的舞台,国与国的博弈,风骚各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美关系)
(1)美国主导的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针对中国问题签署的条约是什么?该条约的签署对中国有何影响?
(美日关系)
(2)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推行了什么改革?
(美苏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竞争状态被称为什么?这一状态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通过以上探究,当前,如何才能促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18.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点完成以下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一个国家发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请问这个“革命”是什么?
(2)一战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安排形成的体系是什么?这一体系形成过程中侵犯了中国的权益,引发了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请问这个运动是什么?
(3)二战前,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战争一触即发,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1931年,在东方战场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二战中,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5)二战后,美苏两国开始了长达近50年的冷战,世界陷入了“两极时代”。请问这个“两极时代”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三、综合题
19.亚非拉国家逐步摆脱殖民统治,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
(1)从材料一①②两条进军路线中,选出玻利瓦尔的进军路线,并指出他所反对的殖民者。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遭到了沉重打击和削弱,亚洲、北非地区多国取得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非洲共有45个国家获得了独立。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普遍获得独立的原因。
材料三 在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上,亚非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倡议亚非国家继续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开启亚非国家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摘编自2015年万隆会议纪念活动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形成的时间,简析当今“万隆精神”仍然得到亚非国家高度认可的原因。
20.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使得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东、欧洲地区再次出现政治与军事博弈。回顾历史,俄美两国有过合作,也有对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之合)
材料二(美苏之争)
材料三 (美苏之峙)
材料四 (美苏(俄罗斯)之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雪茄、长烟嘴、烟斗”为了对抗法西斯国家,他们所在的国家加入了哪一军事联盟?该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The Cold war”的含义。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是?该格局的形成和哪次会议有关?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该趋势的阻碍因素有那些?
(5)综合美苏发展史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建立一个美国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遗乏,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
材料三: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下图)
(1)从材料一中的两则言论中,可以看出美国有什么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什么因素成为阻碍美国野心的绊脚石?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
(2)阅读材料二,判断文中的“他”是谁?为避免欧洲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提出了什么建议?
(3)材料三中的漫画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情景。为了在对抗中占有优势,双方在军事方面分别建立了什么组织?产生了什么影响?
(4)进入21世纪,美苏争霸已成为历史的烟云,但是世界依然很不太平。作为和平爱好者的你,应该具有怎样的意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题干“2020年1月30日,英国被正式批准脱欧”,可知指的是英国脱离欧盟也就是欧洲联盟,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C正确;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国际联盟瓦解,二战后新的国际组织国联合国成立,A排除;英国至今仍然是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BD排除。故选C。
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现象相关的直接历史背景是柏林墙的正式建成,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A项符合题意;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时间是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C项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的时间是1991年苏联解体,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①②符合题意;新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不在美国殖民统治之下,③不符合题意;收回运河区主权只是个别国家面临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加之,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详解】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的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美国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D正确;据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详解】
依据题干“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在美国援助下,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故C符合题意;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故A不符合题意;二战后,英国和德国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恢复和发展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A项表述错误;勃列涅夫的改革,促使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达,但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以B项表述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导致了政局混乱和苏联解体,表述正确。故C符合题意;苏联解体只能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的失败,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失败,所以D项表述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随着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之后美苏两国进行了三个阶段的争霸斗争,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主线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所以A项符合题意;在两极格局中,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力图冲破两极格局的限制,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B项不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C项不合题意;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世界出现的发展趋势,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0.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其特点是高速持续发展,故选A。
1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衰退,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人才,接受美国的扶植,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由此可知,我国可以借鉴的是重视科技,发展教育,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从实质上讲,苏联解体是从社会主义的苏联演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联邦,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详解】
由表格可以看出,1955年时,美国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霸主,占到了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还要多,欧共体比重不足美国的一半,日本美国更是相差甚远。而到了1976年时,美国所占比重大为下降,欧共体和美国的比重相差无几,日本的比重也相当于美国的1/3,世界其他国家的比重也由44%上升到45.5%。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经济发展很快,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了,不是丧失了,所以AB项表述错误;D项工业革命与表格时间不符;故选C。
14.A
【详解】
材料认为冷战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故A符合题意;战时同盟解体,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国家实力变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从表格所给数据中年均增长率可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增长,B项正确;联邦德国增长率为6.7%,美国 为3.5%可看出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C项正确;由日本的增长率为9.6%,为各国中最高的,可知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实际,美国在当时还是 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所以答案选B
16.(1)列宁:探索——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结果——使苏联崛起为强盛的工业国,但这种模式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从长远看会变得日益僵化、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3)赫鲁晓夫:探索——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弊端进行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戈尔巴乔夫:探索——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结果——改革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迅速使苏联崛起为强盛的工业国,但高度集中的模式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僵化,成为制约苏联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最重要因素。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弊端进行改革,重点改革农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经济领域的改革打不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结果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苏联解体。
17.(1)《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日本偷袭珍珠港。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3)冷战。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1922年签署的对中国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国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根据所学,可得出是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3)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冷战。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18.(1)俄国十月革命(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五四爱国运动
(3)欧洲: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亚洲:1936年,军部的广田弘毅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4)九一八事变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安排形成的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1月——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会议签署了针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对德和约”上签字。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1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东方战场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19.(1)路线:①;殖民者:西班牙;
(2)原因:西方殖民国家的普遍衰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非洲人民的抗争(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3)时间:1955年;原因:契合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亚非国家合作共贏;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①进军路线需要翻越安第斯山脉,故问题一:利瓦尔的进军路线是①。问题二:玻利瓦尔所反对的殖民者是西班牙。
(2)依据材料二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遭到了沉重打击和削弱”“亚洲、北非地区多国取得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可知,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普遍获得独立的原因是:西方殖民国家的普遍衰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故问题一:万隆精神形成于1955年。问题二:依据材料三信息““万隆精神”,倡议亚非国家继续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开启亚非国家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万隆精神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亚非国家合作共贏;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二战后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3)华约组织的成立;雅尔塔会议(4)多极化趋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家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等
【分析】
(1)军事联盟:据材料“雪茄(丘吉尔)、长烟嘴(罗斯福)、烟斗(斯大林)”并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所在的国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2)含义:据材料“The Cold war”并结合所学可知,“The Cold war”的的中文意思为“冷战”,指二战后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3)标志:据材料“两极格局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
会议:据所学可知,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4)趋势:据材料可知,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这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因素:据所学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阻碍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5)据所学可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家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等方面回答。
21.(1)称霸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同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冷战政策。(2)马歇尔。“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
(3)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4)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可知美国试图称霸世界。第二问,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力量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三问,二战后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马歇尔计划。材料二中的“他”是马歇尔。二战后,欧洲经济受到重创,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客观上对西欧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作用,实质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军事上建立了华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华约、北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和平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在今天多极化发展趋势下,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