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2 12:12: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2.诵读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3.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2.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峰。藏语里"格拉丹东"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一级作家、编审。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其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2.基础积累
(1)订正字音字形
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 刀削(xiāo) 骤然(zhòu) 演绎(yì)
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 霹雳(pī lì) 冻疮(chuāng) 大煞风景(shā) 丛莽(mǎng) 砾石(lì) 虔诚(qián)
咒骂(zhòu) 蠕动(rú)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呼啸(xiào) 静穆(m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挪动(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2)词语释义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色,使人扫兴。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徒)。
恭顺:恭敬顺从。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静穆:安静而严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懈怠:松懈懒惰。
演绎:展现;表现。
(3)词语辨析
“漫不经心”和“心神恍惚”都有“心神不定”的意思。“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指的是态度。“心神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形容的是状态。
3.先朗读课文,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点拨】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 (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4、概括文章内容主旨?
【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各拉丹冬,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点拨】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2.探究多角度写景方法
(1)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点拨】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点拨】触 觉:温 暖
听 觉:写风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 觉:冰体 漂亮千姿百态,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 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小结: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二)品读课文,品景悟情
1.美景赏读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巨人”“骨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刀削一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彰显了各拉丹冬景色的壮美。
(2).“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冰山的精美与高峻。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点拨】“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垂挂的冰如同流苏的样子,比作披肩的长发,写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丽无比。
2.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点拨】“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文中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点拨】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点拨】“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文中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它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3.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关系:①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②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表达效果:①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②作者在身体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用词优美,妙笔生花。
【点拨】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
2.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细腻活泼。
【点拨】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展现了它的雄壮美丽。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作者将阳光和风比作刻刀,生动形象而又细腻地表达出冰塔林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威力。再如“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两句,既将冰川比作巨人,又将太阳人格化,表达生动形象,读来也活泼亲切。
3.由远及近,多角度写景。
【点拨】作者在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展现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写。如在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时,调动了听觉、视觉的感官,多侧面描写了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和感受,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而在运用视觉描写时,作者又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先从远处砾石堆上俯视各拉丹冬,写出各拉丹冬的整体面貌;再从砾石堆上下来,靠近冰山,以平视的角度来写冰川的概貌;最后再靠近冰川,进入冰塔林,用特写的方式具体写冰塔林的形状,让我们能够全方位认识各拉丹冬。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请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
【点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蕴含着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选择你所见的一处地方运用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向同学介绍。
板书设计:(共30张PPT)
部编版 八年级下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峰。藏语里"格拉丹东"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新知讲解
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 刀削(xiāo) 骤然(zhòu) 演绎(yì) 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 霹雳(pī lì) 冻疮(chuāng) 大煞风景(shā) 丛莽(mǎng) 砾石(lì) 虔诚(qián) 咒骂(zhòu) 蠕动(rú)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呼啸(xiào) 静穆(m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挪动(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风云变幻
敦实
蠕动




新知讲解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很少有人的踪迹。
形容开阔或通达。
接踵而至
气势磅礴
鲜有人迹
豁然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11段)
第三部分
(第12—15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各拉丹冬,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合作探究
2.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 确】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合作探究
3.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合作探究
角 度 特 点
触 觉
听 觉:写风
视 觉:冰体
感 受:
温 暖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冰塔
冰壁
冰洞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巨人”“骨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刀削一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彰显了各拉丹冬景色的壮美。
合作探究
(2).“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冰山的精美与 高峻。
(3).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垂挂的冰如同流苏的样子,比作披肩的长发,写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丽无比。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文中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文中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它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关系:①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②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表达效果:①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②作者在身体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二天
再入冰河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作者行踪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用词优美,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 “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 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细腻活泼。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展现了它的雄壮美丽。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作者将阳光和风比作刻刀,生动形象而又细腻地表达出冰塔林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威力。再如“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两句,既将冰川比作巨人,又将太阳人格化,表达生动形象,读来也活泼亲切。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由远及近,多角度写景。
作者在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展现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写。如在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时,调动了听觉、视觉的感官,多侧面描写了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和感受,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而在运用视觉描写时,作者又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先从远处砾石堆上俯视各拉丹冬,写出各拉丹冬的整体面貌;再从砾石堆上下来,靠近冰山,以平视的角度来写冰川的概貌;最后再靠近冰川,进入冰塔林,用特写的方式具体写冰塔林的形状,让我们能够全方位认识各拉丹冬。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请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
 
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蕴含着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选择你所见的一处地方运用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向同学介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