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离
一、选择题
1.净化水的以下操作,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2.在淡水缺乏的海岛上,可利用图所示简易装置从海水中获取淡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杯中的水是淡水 B.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是物理变化
C.海水通过活性炭吸附也能获取淡水 D.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如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4.t℃时,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的质量与析出晶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溶剂前甲是饱和溶液 B.b点对应的乙溶液是饱和溶液
C.t℃时,乙的溶解度更大 D.a点时,甲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5.下列混合物可以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的是( )
A.分离泥沙和食盐的混合物
B.在混有少量食盐的硝酸钾中分离出固体硝酸钾
C.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
D.从食盐溶液中把食盐分离出来
6.河水净化制自来水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的水为纯净水
7.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C.20℃时,向50g溶剂中加入的乙固体并充分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8.6%
D.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8.将KNO3和K2SO4混合物进行分离,有如下操作:①将混合物溶解制成浓溶液;②加热蒸发浓溶液;③冷却溶液;④过滤,移出KNO3晶体;⑤过滤,移出K2SO4晶体。试据图分析,判断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④②⑤
9.如图是氯化钠、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曲线得到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氯化钠和氯化铵是易溶物质;
②在20℃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③在30℃时,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各20g分别溶于50g水,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④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以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我市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但地表水仍需经过净化才能饮用。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为:取水→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含氯物质消毒杀菌。其中涉及化学反应的环节是( )
A.取水 B.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含氯物质消毒杀菌
11.以下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混合物 分离方法
A 色拉油和水 加热溶解、过滤
B 氯化钠中混有少量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酒精和水 蒸馏
D 食盐和水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2.下列关于粗盐提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解粗盐时,应尽量让溶液稀些,防止食盐不完全溶解
B.滤去不溶性杂质后,将滤液移至锅内加热浓缩
C.当蒸发到剩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D.将制得的晶体转移到新制过滤器中用大量水洗涤
13.今年夏季,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遇的特大旱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保障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用水。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水的循环中,水一定经历了三种状态
B.通过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用沉淀、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过滤法
D.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人类能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淡水资源的0.3%
二、填空题
14.如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的溶解度g/100g 20.9 31.6 45.8 63.9 85.5
氯化钠的溶解度g/100g 35.8 36.0 36.3 36.6 37.0
(1)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_____。
(2)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为______。
15.水是生命之源,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需约2.5L水,为保证学生的饮水问题,目前许多学校都安装了直饮水机,其主要工作流程如上图,据此回答:
(1)流程图中①作用是__________ 。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蒸馏 D.过滤
(2)直饮水机使用方便:只要将它与自来水管网对接,截留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等),便得到直饮水.直饮水属于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16.如图所示为有关食盐的两个实验(天平使用时1克以下用游码):
(1)实验一:粗盐(所含杂质不溶于水)提纯并测定产率实验。
a.操作④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b.单一粗盐提纯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
c.某同学所测得的产率与其他同学比较明显偏低,下列哪些情况可能会导致产率明显偏低________(选填字母)。
A.溶解时将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过滤时滤纸破损
C.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D.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
(2)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3%的氯化钠溶液40克。
a.步骤如下:
① 计算;② 称量和量取;③ 溶解;④ 装瓶
b.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制得的食盐还不纯 B.量取水读数时俯视 C.称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 D.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E.配制结束后,不小心碰洒一部分溶液
17.如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中错误的步骤是(填操作序号)___________;
(2)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操作序号)___________;
(3)操作④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选填“水完全蒸干”或“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三、探究题
18.粗盐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和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的氯化钠。为提纯粗盐,同学们经过了①蒸发结晶,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等步骤。
(1)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填序号)。
(2)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实验结束后,有4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计算的精盐产率:
[]
组别 1 2 3 4
精盐产率 91% 69% 73% 75%
老师对各组的评价是:第1组结果偏高,其他组结果都偏低。于是各组分别讨论本组的误差,所找原因合理的是第___________组。
第①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
第②组:过滤时或蒸发时有滤液溅出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全就开始过滤
(4)为进一步探究氯化钠的溶解,向一定量的氯化钠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如下图所示。
下列图像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 B.
C. D.
19.海水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氯化镁、氯化钠、溴化钾等。综合利用海水制备金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贝壳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在实验室中进行此项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
(3)工业冶炼镁常用电解MgCl2的方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Mg+_______。
(4)写出第②、③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20.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石油分馏的实验。
(1)指出实验装置中仪器A.B.C. D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指出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装置改正后,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4)蒸馏烧瓶中放入几片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海水晒盐获得的粗盐中提取得食盐,是获得食盐的常用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晒盐过程,查阅获得以下资料。
资料1:海水晒盐时,盐民是利用海潮高涨引水入池,海水一般要经过蒸发池和结晶池将才能形成粗盐晶体,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2:海水晒盐中蒸发池面积较大,海水吸收太阳能,海水吸收太阳能蒸发到一定的程度后放入结晶池,(如果在雨后,还需要给结晶池补充浓盐水)才开始正式晒盐。
资料3:晒盐过程一般上午为宜。结晶池中粗盐不是均匀析出,结晶过程如下图所示。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方可提高析出粗盐的效率。
综合上述资料和图片,运用所学知识,对提高粗盐结晶产量的关键步骤做出解释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蒸发结晶不用于净化水;
B、通过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的杂质,所得到的水为纯净物,净化程度最高;
C、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所得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杂质、钙镁化合物等,不是纯水;
D、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所得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不是纯水。
故选B。
2.C
【详解】
A、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原理是通过蒸发,使海水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然后遇冷变成水滴到水杯中,所以水杯中的水是淡水,选项正确;
B、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是利用水的蒸发实现的,只有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C、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能获得淡水,选项错误;
D、温度越高,水分蒸发的越快,获取淡水的速率越快,选项正确;
故选C。
3.A
【详解】
A、将海水引入贮水池,海水中的水分尚未蒸发,所以其中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选项正确;
B、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水分逐渐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选项错误;
C、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水分逐渐减少,选项错误;
D、饱和溶液才能够发生结晶析出晶体,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故选A。
4.D
【详解】
A、甲溶液在初始蒸发阶段就有晶体析岀,说明甲为饱和溶液,而乙镕液初始无固体析出,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b点时乙溶液已经析出了固体,因此是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t℃时,乙的溶解度更大,因为蒸发相同的溶剂,乙析出的溶质多,故选项正确。
D、a点时,甲溶液的质量分数应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B
【详解】
A、泥沙不溶于水,食盐能够溶于水,所以分离泥沙和食盐的混合物可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选项错误;
B、食盐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在混有少量食盐的硝酸钾中分离出固体确酸钾可以选择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两种固体,选项正确;
C、乙醇与水两种液体可以以任意比相互溶解,但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所以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可以选择蒸馏的方法,选项错误;
D、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从食盐溶液中把食盐分离出来可以选择蒸发结晶的方法,选项错误,故选B。
6.D
【详解】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X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不符合题意。
C、步骤Ⅲ中液氯可杀菌、消毒,不符合题意。
D、净化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水,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在0℃~40℃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0℃时达到最大值,40℃以后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选项说法不正确;
B、因为甲物质的溶解度在0℃~40℃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0℃时达到最大值,40℃以后随温度升高而降低,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选项说法正确;
C、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6g ,50g水中最多溶解18g乙物质,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00%≈26.5%,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甲物质的溶解度在0℃~40℃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也增大,但变化不明显,如果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但题中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质量的多少,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8.B
【详解】
根据图像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始终大于硫酸钾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 将KNO3和K2SO4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步骤为将混合物溶解制成浓溶液,加热蒸发浓溶液,过滤,移出K2SO4晶体,然后冷却溶液,过滤,移出KNO3晶体,即正确的顺序为①②⑤③④,故选B。
9.C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①在20℃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10g,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1小于10,是可溶物质,故正确;
②在2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为NH4Cl>NaCl>NaHCO3,由,所以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NH4Cl>NaCl>NaHCO3 ,故正确;
③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40g,20g氯化铵能完全溶于50g水,所得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20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
④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可知: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以下,故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
A、取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过滤只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吸附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含氯物质消毒杀菌的过程中,能将细菌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
A、色拉油和水在一起形成乳浊液,采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故A错误。
B、氯化钠中混有少量泥沙,泥沙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可采取混合物放入水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故B正确。
C、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故C正确。
D、食盐和水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故D正确。
故选A。
12.C
【详解】
A、溶解时不是越稀越好,如果溶液太稀,蒸发时就要消耗很长时间才能蒸干,故A错误;
B、滤液应该移至蒸发皿加热浓缩,故B错误;
C、蒸发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滤液,以免晶体受热后飞溅出来,不仅造成损失,而且可能因此发生意外事故,故C正确;
D、晶体应该用少量水洗涤,否则制得的晶体会有很多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
A、水的循环过程,可能经历三种状态,也可能经历两种状态;可能伴随两种物态变化,也可能伴随两种以上的物态变化,故A错误。
B、通过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用沉淀、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过蒸馏法,能够得到纯净水,故C错误。
D、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人类能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淡水资源的0.3%,故D正确。
故选D。
14.硝酸钾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详解】
(1) 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硝酸钾,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2)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为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15.B 混合物
【详解】
(1)碳罐中含有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故填B。
(2)直饮水中含有水、可溶于水的钙镁化合物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16.引流 ①④⑤ AC ACD
【详解】
(1)a 由图可知,操作④是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b 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是溶解、过滤和蒸发,故填①④⑤;
c A 溶解时将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尚未溶解的部分氯化钠进入滤渣,则导致氯化钠的产率明显偏低,选项正确;
B 过滤时滤纸破损,不溶性杂质进入滤液,得到的氯化钠晶体瓶中,导致氯化钠产率偏高,选项错误;
C 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导致得到的氯化钠晶体质量偏小,氯化钠的产率随之偏低,选项正确;
D 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精盐中残留的水分使得晶体的质量偏大,导致氯化钠残留偏高,选项错误;
故填AC。
(2)A 制得的食盐还不纯,氯化钠的质量偏少,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正确;
B 量取水读数时俯视,读数大于液体的实际体积数,量取的液体偏少,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选项错误;
C 称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称取的固体的质量偏少,配置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正确;
D 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导致溶液中的溶剂的质量偏多,配置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正确;
E 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结束后,不小心碰洒一部分溶液并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
故填ACD。
17.⑥ ①⑤②③⑥④ 出现较多固体
【详解】
(1)操作中错误的步骤是⑥,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洒在过滤器外边;
(2)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即①⑤②③⑥④;
(3)操作④中,当观察到出现较多固体(或有少量液体剩余)时,停止加热,剩余液体靠余热蒸干。
18.②③①④ 混合物 ①②④ BD
【详解】
(1)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合理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2)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属于混合物;
(3)造成产率偏低是因为精盐质量偏小,结果偏高是精盐质量偏大;
第①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造成过滤不彻底,精盐质量偏大,结果偏高,分析合理;
第②组:过滤时或蒸发时有滤液溅出,造成食盐损失,精盐质量减小,结果偏低,分析合理;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造成食盐质量增加,结果偏高,分析错误;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致使所称取的精盐的实际质量偏小,所以产率偏低,分析正确;
(4)由图像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故BD正确。
19.CaCO3 过滤 漏斗 Cl2↑ CaO+H2O===Ca(OH Mg(OH)2+2HCl===MgCl2+2H2O
【详解】
(1)碳酸钙以多种物质形式在自然界中存在,贝壳、蛋壳、石灰石等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2)过滤是分离固液混合物的常用的操作方法,该操作后可得到溶液和固体;根据操作需要,判断完成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分析电解氯化镁的生成物并写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石灰乳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反应②即为氧化钙与水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根据碱类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可判断反应③为氢氧化镁与盐酸的反应.
解答:1)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化学式是CaCO3;
(2)根据操作a完成后得到溶液和氢氧化镁的固体沉淀物,可判断操作a为过滤操作;该操作过程中除使用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使用玻璃仪器漏斗;
(3)氯化镁电解除生成镁外,还应生成单质气体氯气,故填;
(4)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氢氧化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20.蒸馏烧瓶 冷凝管 牛角管或接收器 锥形瓶 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以下,应该改为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管口相平 冷凝管水流方向错误,应该改为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连接好装置后,将牛角管下口浸入水槽中,对烧瓶底部微热或用手捂住,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防止爆沸
【解析】
【详解】
(1)仪器A、B、C、D的名称分别为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或接收器、锥形瓶,故答案为: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或接收器;锥形瓶;
(2)图中错误为:①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以下、②冷凝管水流方向是上口进水、下口出水;改正:①温度计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②冷凝管水流方向应是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故答案为: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以下,应该改为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管口相平;冷凝管水流方向错误,应该改为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3)实验装置改正后,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方法为连接好装置后,将牛角管的下口浸入水槽中,对烧瓶的底部微热,牛角管的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若牛角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连接好装置后,将牛角管的下口浸入水槽中,对烧瓶的底部微热,牛角管的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若牛角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4)蒸馏烧瓶中放入几片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故答案为:防止暴沸.
21.使水分继续蒸发,使盐水的浓度增大,进而析出更多的晶体,提高粗盐结晶的产量
【详解】
当成片状的“盐花”飘浮在液面上,此时需要不断将结晶出来的晶体打沉,可以使水分继续蒸发,使盐水的浓度增大,进而析出更多的晶体,提高粗盐结晶的产量,故填使水分继续蒸发,使盐水的浓度增大,进而析出更多的晶体,提高粗盐结晶的产量。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