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2年11月
第一部分(24分)
1、裨 熙 怠 跻(各1分,共4分)
2、走投无路 犹如 抱负 惆怅 (各1分,共4分)
3、(略)(各1分,共9分)
4、(1)《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 吐温 当海盗(各1分,共3分)
(2)示例:他是一个生性顽皮,又心地善良、敢于冒险的孩子。他厌恶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教堂里牧师干巴巴的说教更为反感,幻想着过上新奇冒险的生活。(2分)
5、(2分)示例: 文学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文学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第二部分(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2分)
6、D E (2分) 7、D(2分)
8、(1)抬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2)小孩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每句2分,共4分)
9、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心情和善良的性格。(2分)
10、热爱大自然,保持青少年的好奇心,善与观察,富于想象。(大概意思对即可)(2分)
(二)课内现代文(共8分)
1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讲课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共2分,意思对但不概括得1分)
12、第一句中的“雕镂”写出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上留下的印象深刻;第二处的“镌刻”写出这几诗句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深刻,也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很大(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2分,每小点1分,只要包含诸要点,用一句或多句表达,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14、没有标准答案(共2分,按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给分)。
(三)课外阅读(16分)
15、(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共2分,不概括得1分)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立起来”将秧苗拟人化了,描绘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田中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形象描绘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3分)
17、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了母亲的辛劳。(2分)
18、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相关语句略,没结合相关语句的扣1分)。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人。(共4分,一、二问各2分)
19、年老体弱的母亲独立支撑着家庭,艰辛地劳作,任劳任怨,并不失对儿女的慈爱,让身在外地的“我”深感愧疚,对坚强伟大的母亲充满敬重感激之情。后一个问结合自身体验来谈即可。(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0、作文(40分)评分参照中考作文标准(切入分31分)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题纸
七年级 语文 学科 2012年 11 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24分)
1.① ② ③ ④ (4分)
2. (4分)
错别字
改 正
3. (9分)
① (《 》)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 (3分)(1) , , 。
(2分)(2)
5. (2分)文学是 , 。
文学是 , 。
第二部分(36分)
6.( )( ) (2分)
7.( ) (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2)
9.(2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0.(2分)_____________
1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
19. (5分)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0. (40分)
题目: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初一语文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2012年11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bì益( ) xī ( )来攘往 dài( )慢 jī ( ) 身
2.下面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1)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尤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2)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报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倜怅。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9分)
(1)潮平两岸阔, 。(王湾《 》)
(2)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3)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不应有恨, 。 (苏轼《水调歌头》)
(5)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
(6)青山有幸埋忠骨, 。
(7) ,无欲则刚。
4.名著阅读(5分)
他在一条条巷子里左躲右闪,避开小学究们回校的路,然后心情烦躁地跑起来。他来回两三次跨过一条小“支流”,这是孩子们中间流行的一种迷信,这样,河水能叫追赶的人找不到踪迹。半个小时后,他在卡迪夫山顶陶格拉斯宅子后面消失了。学校远在他身后的谷地里,已经几乎看不大清了……
(1)本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________,语段中的“他”在逃离学校的过程中萌生了_______________的念头。(3分)
(2)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学校,“他”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结合整部作品,说说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5.仿照例句,再写两个表明你对“文学”理解的比喻句。(2分)
例句:文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写:文学是 , 。
文学是 ,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6 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6-10题。(12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游:玩。 ③子:果实。 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2分)
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心之所向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以丛草为林 观之正浓 于土墙凹凸处
D. 何不试之以足 E. 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 忽有庞然大物
7.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是( )(2分)
A.私拟作群鹤舞空 B.无自信也
C.求剑若此 D.常蹲其身
8.翻译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9.“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句中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和性格特点?(2分)
10.依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
答:
(二)阅读《往事依依》语段,完成11—14题。(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2.“雕镂”“镌刻”都有“雕刻”的意思,体会一下两个词语各自的表达效果。(2分)
13.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2分)
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2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9题。(16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16.请对“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这句话做简要赏析。(3分)
17.文中画线语句“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文中在塑造母亲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至少写出两种)从文中我们能够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9.文中多次写“我”流泪,请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再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将怎样对待为你辛勤付出的父母。 (5分)
第三部分 作文( 40 分)
20.作文
一堂好课给予于漪老师终生的感动,一篇日记袒露出贾里的成长追求……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总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或快乐,或伤心,或烦恼,或顿悟……
请以“我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