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与“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2.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都城定在
A.北京
B.东京
C.上京
D.中京
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宋太祖的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魏征
B.岳飞
C.文天祥
D.石守信
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 B.分化事权 C.科举制完善 D.重武轻文
5.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帝王,下列史实符合“宋祖”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建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
C.“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D.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6.从下侧的连环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隋文帝登基
B.唐高祖建唐
C.宋太祖称帝
D.李自成起义
7.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引起的争议很大,这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 B.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激起人民反抗
C.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D.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
8.下图反映了北宋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9.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A.隋、南朝 B.东汉、三国 C.隋、宋 D.三国、宋
10.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从财政上对地方进行控制的措施是( )
A.杯酒释兵权 B.夺其精兵 C.制其钱谷 D.削实权
11.宋朝重文轻武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军费开支
B.减少军队人数
C.防止武将跋扈
D.防止地方失控
12.以下是北宋部分官职任职人员出身统计表,从中可以推断宋代
类别 宰相 枢密使 枢密副使
文官出身人数 71 63 123
武将出身人数 3 22 20
总数 74 85 143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重视武将作用发挥
C.实施八股取士制度 D.文臣作战能力很强
13.在宋代,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优裕 B.他们有知识、有文化
C.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他们出身高贵
14.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 )的统治状况。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5.下图体现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哪项举措
A.控制军权
B.强化军权
C.集中财权
D.设转运使
二、简答题
16.陈桥兵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18.宋太祖是如何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三、综合题
19.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材料四 以追求人才资质的“择优”与选拔程序的“公平”为目标的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初步成型,宋代则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从破题到结尾的十段文体,使命题、定等“标准化”与“客观化”。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时期?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
(3)根据材料三,说说宋朝在当时形成怎样的社会风气?这是由于宋朝哪一政策造成的?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宋代形成的“十段文体”的看法。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阅读材料,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据所学可知,陈桥兵变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军官们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BC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A。
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东京(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B。
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石守信是宋太祖手下的大将,D项符合题意;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将领。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思想就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集权,这造成了机构臃肿庞杂,效率很低。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B项不符合题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宋太祖赵匡胤,C项符合题意;明朝时期,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
根据图片“陈桥兵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强调“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因此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打击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如募役法,这遭到大官僚的反对,因此募役法引起的争议很大,这是因为严重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A项正确;募役法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这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而不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项错误;王安石变法中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措施是方田均税法,而不是募役法,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引起的争议很大,这是因为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不是因为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并且募役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项错误。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是唐玄宗时期的措施,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北宋吸取教训,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故A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把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又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赋税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地方权力,这与分割宰相职权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可见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
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因此空格处填写的是“隋、宋”,C项正确;东汉、三国在南北朝之前,南朝在唐朝之前,而不是在唐朝之后,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财政上采取的措施是制其钱谷,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上缴中央,以此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正确;杯酒释兵权以及夺其精兵属于军事措施,削实权属于行政措施,ABD排除。故选C。
1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故正确答案为C。ABD说法均不正确,故选C。
12.A
【详解】
依据题干统计表,可知北宋部分官职“宰相”“枢密使”“枢密副使”的任职人员出身中,文官出身人数显然占据大部分,武将出身人数只占极少的比例,由此可见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将,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而非重视武将作用发挥,B排除;明朝开始实施八股取士制度,C排除;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并非文臣作战能力很强,而是出于防范武将拥兵自重的目的,D排除。故选A。
13.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社会地位十分优裕是宋代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士人有知识、有文化,但不是在任何朝代都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故B不符合题意。宋朝开国后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故C符合题意。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并非都出身高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对辽用兵失败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人民起义上,这就是“守內虚外”。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在军事上解除了大将的兵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禁军半数以上驻扎在京师附近;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立通判牵制知州,设置转运使统一收取地方税收。这样,宋太祖大大强化的皇权和中央集权,达到了“强干弱枝”的局面。为了防止武将装横跋扈的弊端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导致官僚机构重叠,造成了冗官的局面。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造成了冗兵局面。冗官和冗兵又造成了冗费,这就是“三冗局面”,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禁军是直辖属于北宋皇帝,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由此可知这是北宋时期控制军权的措施,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军权,故排除B项。材料是军事角度,CD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D项。故选A。
16.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7.“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利。“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意思是节度使的权利太大,形成了皇帝弱、臣子强的问题,只有剥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财和粮食,收回他们管理的强兵,那么国家自然就安宁了,因此赵普所说的“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利。“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18.(1)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2)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详解】
宋太祖总结五代十国经验教训,为防止武装专权和地方割据,采取如下措施。
政治上,在中央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地方上,文臣为官,减少武将格局的可能性。同时设置通判监督和分化知州的权利。
经济上:设立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目的也是节制地方。
19.(1)隋炀帝;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或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
进士科更重要。
(3)风气: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或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
政策:重文轻武。
(4)宋代十段文体使命题、定等“标准化”“客观化”,有利于择优、公平选拔人才,但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或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进士科更重要。
(3)根据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当时形成的社会风气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或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这是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的。
(4)结合材料四宋代则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从破题到结尾的十段文体,使命题、定等“标准化”与“客观化”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对宋代形成的“十段文体”的看法是宋代十段文体使命题、定等“标准化”“客观化”,有利于择优、公平选拔人才,但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0.(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1.(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2)“权”“钱”“兵”:指的是行政权,财权,兵权;措施: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财权∶转运使。
【详解】
(1)根据材料“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状况的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2)第一问,根据材料“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状况的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开元未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权”“钱”“兵”是针对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而言的。据此可知,“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政(也可答,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因此,“权”“钱”“兵”,指的是行政权,财权,兵权。第二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兵”问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夺其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派通判监督知州;“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