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晋商和徽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A.两汉时期 B.唐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清时期
2.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隋朝
3.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A.晋商、浙商 B.徽商、闽商 C.浙商、徽商 D.晋商、徽商
4.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康熙年间清政府奖励垦荒,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③高产作物甘薯、玉米得到推广
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清朝前期,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的高产作物有
A.玉米小麦 B.甘薯棉花
C.烟草甘蔗 D.玉米甘薯
6.清时期商业发达,一些地方的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最著名的商帮出自
A.安徽、山西
B.广东、福建
C.浙江、广东
D.山西、江苏
7."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该谚语反映了发达的棉纺织业它所指的朝代是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8.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A B.B C.C D.D
9.明代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中国当时此类青花瓷的生产中心是( )
A.四川成都 B.河南洛阳 C.江西景德镇 D.山西大同
10.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反映出清朝前期哪个行业的发达( )
A.农业 B.纺织业 C.制瓷业 D.制药业
11.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A.耕地面积扩大 B.手工工场出现 C.八股取士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12.下表信息,表明清朝
A.耕地面积增加 B.君主专制加强 C.实行闭关锁国 D.文学艺术发展
13.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康熙年间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其中的原因有( )
A.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D.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
14.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材料反映出( )
A.中国物种都是从国外引入 B.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5.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
1685~1778年清朝人口数量
年份 1685 1741 1759 1778
人口总数 1亿 1.6亿 2亿 3亿
1685~1775年清朝耕地面积
年份 1685 1753 1766 1775
耕地面积(亩) 6.08亿 7.09亿 7.41亿 7.16亿
A.人口数量保持稳定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二、简答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材料一描述的治世景象是?当时统治者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实现“天下大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图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写出该现象体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及这一趋势最终完成的时期。
材料三
年代 顺治十八年 康熙二十四年 雍正二年 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17.P100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18.P100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三、综合题
19.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宋时期,农业和商业和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哪种农作物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材料二
材料三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说说宋代都城的商业和唐都长安城的商业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材料四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3)清朝前期的商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请举出清朝前期形成的两个大的商帮
(4)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人口达到3亿。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20.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5)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古为鉴,谈一谈你的认识。
21.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请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君主专制篇)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对外交往篇)
材料三 (见下图“郑和下西洋图”)
(2)材料三反映了明朝哪一重大的对外交往史实?从图上可以看出,该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材料四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下令关闭沿海基地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活动。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
(3)从材料四可看出,清朝前期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请你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从明朝到清朝在对外交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国家统一篇)
材料五 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思考,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分别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西藏地区和新疆地区?
材料六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5)材料六中的“郑氏”有何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达,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所以D项符合题意;商帮是活跃在明清时期,不是两汉时期,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唐宋时期商业发展,但还未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元朝时期还未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3.D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而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南宋,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晋商出自山西、徽商出自安徽,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D
【详解】
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这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故选D。
8.C
【详解】
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C
【详解】
明代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花纹美丽,畅销海内外,C正确;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10.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可知,清代纺织业发达,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农业、制瓷业、 制药业,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B
【详解】
清朝前期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的传统,B正确;耕地面积扩大是重农的表现,A排除;八股取士实行属于政府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C排除;昆曲走向衰落属于艺术范畴,D排除。故选B。
12.A
【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顺治十八年耕地面积5493576”到“雍正二年耕地面积6837914”再到“乾隆三十一年7414495”可知,清朝耕地面积不断增加,A正确;表格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加强、闭关锁国、文学艺术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13.D
【详解】
根据题干“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结合所学知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明代引入中国后,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人口的增长,D正确;清朝的没有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A;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促进了宋朝农业的发展,排除B;中国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故选D。
14.B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胡、番、海、洋”等字概括出不同引入物种的路径以及时代特征,说明中国在作物引种方面引入各个地区的植物,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B正确;引进的多样多元不代表所有的作物都是引入的。A错误;引种作物不能简单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C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外经济交流,不是文化交流,D错误。综上故选B。
15.D
【详解】
通过表一能概括出清朝在1685-1778年间人口增长发展迅速,表二能概括出1685-1775年期间耕地面积也得到了扩大,但是耕地增速为117%,人口增速是300%。显然耕地增长远远满足不了人口的增速,因此人地矛盾逐渐突出。D正确。A叙述正确但不能概括图二也不能反映出两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A错误。B材料中没体现,C叙述错误违背题意,因此ABC错误。综上故选D。
16.(1)景象:“贞观之治”;
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发展。
(2)现象:从西汉到南宋时期,南方的户数持续增加,并在北宋时期超过北方;
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南宋。
(3)原因: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详解】
(1)景象: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治世景象是贞观年间出现的“贞观之治”。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统治者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发展,实现了“天下大稔”。
(2)现象: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图”可知,材料二反映了从西汉到南宋时期,南方的户数持续增加,并在北宋时期超过北方。
趋势:该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期:南宋是这一趋势最终完成的时期。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是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的原因。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的持续增加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17.玉米、甘薯、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18.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19.(1)南宋时完成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水稻
(2)临安城的商业更加繁荣,街道和宅巷都可以开设店铺,突破了唐朝商业区只局限于市的范围。(对比出唐朝商业和宋朝商业不同即可)商业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方便和丰富人民的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3)晋商 徽商
(4)人地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荒田开垦,环境破坏;社会矛盾激化。(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苏湖熟,天下足”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现象是:南宋时完成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材料一的“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分析材料二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可以看出北宋开封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材料三的“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反映出临安城的商业更加繁荣,街道和宅巷都可以开设店铺,突破了唐朝商业区只局限于市的范围。商业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方便和丰富人民的生活,使社会进步。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就是清朝有名的商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人口达到3亿。人口的激增使人地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大量荒田开垦,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0.(1)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任意答出一点即可)
(2)指南针的发明 市舶司(3)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4)闭关锁国政策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5)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制造和应用,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宋代的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贸易。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依据材料四信息“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依据上述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明、清对外交往的趋势是:从对外开放逐渐变成了闭关锁国,从国家强盛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我们从中清醒地认识到: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21.(1)明朝;军机处。(2)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闭关锁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4)对西藏:驻藏大臣;对新疆:伊犁将军。(5)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
【详解】
(1)由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他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史料。由“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可知,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2)据材料三地图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与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3)据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根据材料三、四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在对外交往上的变化是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4)依据所学可知,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后,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率领中国军民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1683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是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巩固了东南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