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
1. 1685年、1686年,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的俄军,迫使俄国谈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双方于1689年平等的签订了
A.《尼布楚条约》
B.《中俄密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2.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设立军机处 B.废除丞相 C.设立内阁 D.设厂卫特务机构
3.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由此可以推知,“红色”一般用来表示
A.忠勇侠义 B.阴险狡诈 C.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
4.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A.郑和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5.《诸城县续志》记载: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赂,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皆望风畏之。刘墉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不包括( )
A.为官清廉 B.以身作则
C.遇事敢为 D.官吏畏惧
6.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最主要目的是
A.展示明朝的强大 B.防御蒙古贵族南下
C.显示当时高超的科技水平 D.防止起义军进攻中原地区
7.18世纪后期被乾隆皇帝封为“卓里克图汗”,其主要贡献是率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这一人物是
A.铁木真 B.渥巴锡 C.忽必烈 D.巴图汗
8.我国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的特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民族进一步交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9.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吴承恩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10.下图反映的历史发展线索是
A.科举制度的兴衰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特务统治的加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1.清代一位大臣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准,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可以判断该大臣
A.在皇帝心目中没有地位,心生怨恨 B.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C.完全听命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办事非常仔细
12.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____,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其中“_____”应补充的内容是
A.三省 B.锦衣卫 C.六部 D.军机处
13.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4.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二、简答题
1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繁荣时期,有两次繁盛局面出现分别是什么?
(2)纸币出现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3)列举明清四大古典小说。
16.简答题,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1)明朝哪位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庞大的郑和船队从中国哪个港口出发?最远到达哪里?
(3)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4)试分析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17.唐朝到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一系列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什么制度来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
(2)宋太祖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的意图是什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推行什么政策?
(3)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4)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 ”。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叫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叫 ,两个机构合称为“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清朝设立了特殊机构 ,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清朝为了控制思想,经常借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6)从以上各朝代制定的措施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你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三、综合题
18.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盛世繁荣的经济”为主题,探究隋唐至明清的经济发展,请你参与合作。
(1)兴趣小组搜集到材料一中唐朝时发明和改进的农具图片,请你标明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一:
图1:______图2:_______
(2)“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明当时南方的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主要粮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是“瓷之国”,精美的瓷器层出不迭,各具特色,制瓷技术不断更新。
①两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是______(地名)。
②请你选出能够体现唐朝和明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各一例。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大河网《河南日报》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哪些特点?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在他的一幅美术作品中对东京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绘,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是什么?
材料三
(5)建筑是固化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繁华。上述两处建筑反映了明清时期哪两大著名商帮的兴盛?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3 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应召到达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被赐全册金印,从而使达赖喇嘛的封号及其在西藏宗教界的合法地位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确定, 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后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遂成定制。
材料二:1759 年,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兆惠率领,从乌什攻喀什;另一路由富德率领,由和田直取叶尔羌。大小和卓自知不敌,逃往巴达克山。……至此,大小和卓叛乱被 平定,南疆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设置了何种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 起到什么作用?
(2)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哪一位?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何重大意义?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在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该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A项符合题意;B项是1896年签订的条约;C项是1860年签订的条约;D项是1858年签订的条约。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1689年”时间不符。故选A。
2.A
【详解】
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A符合题意;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都属于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但不是达到顶峰的标志,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色代表忠勇侠义,故A正确。白色代表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故排除BC项。黑色代表铁面无私,故排除D项。故选A。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故D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往来,故A不合题意;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属于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故BC不属于民族英雄。故此题选D。
5.D
【解析】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通过材料“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赂,一介不取”可知刘墉以身作则、为官清廉;“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皆望风畏之” 可知刘墉遇事敢为。官吏畏惧的是他的为官清廉、以身作则、遇事敢为。故选D。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长城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渥巴锡是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率部东归,于公元1771年回到祖国怀抱,B符合题意;铁木真是统一蒙古的人物,A不符合题意;忽必烈是建立元朝的人物,C不符合题意; 巴图汗是蒙古的统治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在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但是也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民族关系上,明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A项正确;“民族进一步交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对应的是两宋时期,排除B项;“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与题意不符,故选A。
10.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的是自秦朝到清朝时期各个朝代的中央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选项D符合题意;科举制度的兴衰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在图片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AB;特务统治的加强是在明朝时期,不能反映整个图片的发展线索,排除C。故选D。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可以看出,清代这位大臣工作是比着胡芦画胡芦,是在军机处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交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C项正确;A、B、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1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他只设了一个_____,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横线处应为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三省、礼部不是雍正时期设立的,排除AC;锦衣卫是明朝时设置的特务机构,排除B。故选D。
13.C
【详解】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当时在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发达,苏州盛泽镇主要得益于丝织业的快速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基地出现,A项错误。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和材料无关,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C。
14.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地方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不是由分封制发展而来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B选项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说法不准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指清朝设立军机处。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原因:商业繁荣,贸易活跃。
作用:便于携带,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盛,是唐朝鼎盛时期。他统治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业发展,交易额扩大。纸币应运而生。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纸币便于携带,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高峰,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文学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16.(1)明成祖,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提示:(任选三条)
①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的支持。
③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④船队成员的团结合作。
⑤郑和具备的优秀品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1)此问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此问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行使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此问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用瓷器丝绸换回当地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物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此问考查的是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此问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需要从以前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为本题服务。学生首先考虑在海上航行的条件,作为航海首先具备的客观条件是船只,水手,航行的经验和航向等: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其次考查主观条件,航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的支持。此次航行是为了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故说明当时明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这也是重要条件。作为人为的活动,能取得成功,领导者,团队的合作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范围。
17.(1)三省六部制(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重文轻武政策(3)行省制
(4)三司;丞相;锦衣卫;东厂;厂卫(5)军机处;文字狱(6)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巩固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首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宋太祖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太祖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明太祖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这就是“文字狱”。
(6)从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到宋太祖的分化事权,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8.(1)图1:曲辕犁;图2:筒车。
(2)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②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③耕作技术的提高,垦田面积不断扩大;④优良作物品种的引入,如占城稻等;⑤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⑥南方自然环境较为适宜等。
(3)①景德镇。②唐朝:唐三彩(或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明朝:青花瓷。
(4)特点:人口稠密;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住区分不清,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长等。(答出即可,意思相近即可)作品:《清明上河图》。
(5)晋商、徽商。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
(2)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耕作技术的提高,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优良作物品种的引入,如占城稻等;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⑥南方自然环境较为适宜等。
(3)根据所学可知,①两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②唐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明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是青花瓷。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人口稠密、中国最大的城市、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白天、夜间交易、通晓不绝”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有,人口稠密;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住区分不清,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长等。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在他的一幅美术作品中对东京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绘,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清明上河图》。
(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晋商,图片2体现的是徽商。
19.(1)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乾隆。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并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3)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设置了驻藏大臣;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1759 年”可知,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乾隆。根据所学可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并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3)根据所学可知,它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三国时期吴国的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2)隋朝也派人到达台湾
(3)元朝时加强对台湾的管辖。(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详解】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元朝时,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清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设台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