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2 21: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以下几个人都是唐朝的贤相,其中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流芳青史的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当代史学家郭沫若对谁的称赞?
A.唐太宗 B.唐中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3.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繁盛一时”的隋朝
B.武则天在位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C.明朝时的“八股取士”,不利于中国的科技进步
D.其废除跟洋务派有关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
A.开皇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文景之治
5.“他是一代帝王,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开创了一个治世。在艺术上创作了《霓裳羽衣曲》,重用姚崇和宋璟等人才,当政期间,国库充盈,使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材料中的“他”开创的治世是
A.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6.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民族交融 B.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 D.开元盛世
7.下图中所示唐朝实行的制度
①体现了皇权增强的趋势②强化了丞相的擅权专断
③反映了行政分工与牵制④造成了皇权的专制独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小历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历史人物应该是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冯太后 D.唐玄宗
9.唐玄宗开元年间用人以“任用贤能”为基本原则。下列贤相出现在开元年间的是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姚崇
④宋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 为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张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书里记录了中国古代一位皇帝的政绩。你知道这位皇帝是谁吗(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 唐玄宗
11.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2.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出现过很多盛世局面。唐朝统治者“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以此形成了“开元盛世”局面,这位统治者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13.官员为讨好唐太宗,命百姓穿单衣恭迎圣驾。唐太宗得知后最有可能说的话是(  )
A.你们的安排我很满意
B.此处百姓身体康健啊
C.做事有头脑值得重用
D.你们所为正是隋亡之弊政
14.小明对唐朝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发现唐太宗时期官吏数目急剧下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唐太宗时期人才很少 B.唐太宗时期人们不愿做官
C.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合并州县的措施 D.唐太宗时期大肆屠杀官吏
二、简答题
15.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16.请写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17.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
三、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社会的典范,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曾出现过两次盛世局面,请按先后顺序写出这两次盛世局面的名称。
(2)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当时我国和许多国家有密切频繁的交往,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并请你列举一个唐朝最有影响的对外交往使者并简单说说他的事迹。
(3)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请举一例说明?
(4)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写出两点)
19.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几个帝王不主张修长城,唐太宗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那种劳民伤财的消极防御的办法不可取,主张采取积极防御的办法,即打到侵略者的老巢去,加以消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土和人民的安全。清朝皇帝也不修长城,并且注意保护,“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河山”。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唐太宗不修长城是怎样保证边疆安全的?
(2)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20.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请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说的“策”是指什么制度?
(2) 材料二这句话是谁说的?举一例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3) 说出三个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具体史实。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 “镜子”。选项C符合题意;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以答案是D。
3.D
【解析】
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由清政府废除的,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彻底失败,所以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无关,故选D。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故正确答案为C。隋文帝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唐玄宗的统治被称为开元盛世;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ABD均与唐太宗不符,故选C。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姚崇和宋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A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社会安定,B项排除。唐太宗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任,以史为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C项排除。康乾盛世是康煕至乾隆时期开创的治世,此时的中国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D项排除。故选A。
6.D
【详解】
根据示意图信息,由朝代歌“……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可知①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民族交融,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排除A项;开发江南,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隋朝开凿运河,排除C项。故选D。
7.B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分管政务,体现了行政分工与牵制,这体现了皇权增强的趋势。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唐朝史实不符,排除。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详解】
根据所学,武则天是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故A项正确;BD项不是女皇帝,排除;C项不是皇帝,排除;故选A。
9.D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时期的贤相,人称“房谋杜断”,姚崇、宋璟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贤相,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③④符合题意,故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1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贞观”,因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把他的统治称之为贞观之治,所以答案是B。
11.D
【详解】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含义是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形成了“开元盛世”局面,故C符合题意;唐高祖建立唐朝,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设立蒙池都护府,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官员为讨好唐太宗,命百姓穿单衣恭迎圣驾”并结合所学之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唐太宗会吸取隋亡教训,纠正之弊端。所以答案选D项。
14.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上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C选项符合题意;唐太宗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A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人们不愿做官,此说法不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大肆屠杀官吏,此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文出自《荀子 哀公》,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因此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故有此说。
【解析】“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 哀公》,大意是: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颠覆船,使它沉没。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因此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故唐太宗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6.皇帝荒废朝政;节度使权利膨胀;军队战斗力薄弱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杨贵妃得宠,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成为安史乱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中央招募这些的军队战斗力不强,而地方上节度使权力很大,通过募兵制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威胁中央。
17.内地的文化,如历法、绘画、书法、书籍、医药等;
内地的生产技术,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建筑房屋等;
内地的优良品种,如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历法、绘画、书法等,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18.(1)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2)日本、天竺(古印度)。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十年不懈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或玄奘;历经艰险赴天竺;取经讲学(游学,写就《大唐西域记》)
(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番会盟碑
(4)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先进、制度先进(写两个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唐朝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此问考查的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观初年,玄奘从长安(今天的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遍访天竺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宣传佛学。并携带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印佛学的传播。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3)此问考查的是唐朝与我国境内少数民族的交往。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加到吐蕃。吐蕃的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
(4)此问是综合性题,考察学生总结能力,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材料、问题和答案逐一分析来确定答案。需要学生掌握历史事件,这样才能根据题干中对事件描述的特征确定答案。根据材料和课本可知当时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先进、制度先进。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9.(1)用战争的方式彻底打败少数民族的骚扰,然后设置机构任用当地贵族进行管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进行感召,使其心悦诚服;用和亲的方式加强联系等。
(2)明朝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骚扰,大规模修筑长城;清朝 为了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在承德修 建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外修建十二座宏伟的喇嘛庙,用以接见少数首领,这样的措施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20.(1)科举制(2)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吐蕃(3)日本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或统治者大都重用人才);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等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中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联系所学,可知能够出现这一现象的就是科举制度,很多读书人耗尽一生就为求的功名。
(2)材料中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意思是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但我却一样的爱护他们。说明唐太宗比较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为了加强藏族与汉族的友好。
(3)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
(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材料总结和所学知识归纳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