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策问
C.《老子》
D.“四书”“五经”
2.明朝初年为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实行八股取士 ③设置厂卫制度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清朝人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记述:“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根据材料推断,明太祖为“愚天下之心”而采取的“取士”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D.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4.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这一变化发生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朱元璋称帝的地点在应天,即今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洛阳
6.提倡尊孔崇儒,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宋代
D.明朝
7.《明太祖实录》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于重刑”。明太祖立下这条“祖制”的目的是
A.抑制宦官专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控制思想 D.加强君权
8.对下图所示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B.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C.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加强皇权,镇压官民
D.清朝制造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9.“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这种中央机构设置始于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0.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明朝,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你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梦溪笔谈》
11.朱元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举措有
①废除丞相 ②设立“三司” ③分封诸子为王 ④提升六部职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明史》记载: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制度,将中书省的职务分给六部,六部尚书掌管天下诸事;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这主要反映了明初
A.强化专制皇权 B.殿阁大学士掌握实权
C.加强地方管理 D.尚书拥有最终决策权
13.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皇帝制度的创建 B.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C.丞相制度的废除 D.军机处的设立
14.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裁撤中书省等,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汉武帝开创大一统局面
15.明太祖朱元璋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主要是因为,朱元璋.
A.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C.原来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D.设立东厂
二、简答题
16.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想一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17.隋唐时期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科举制从此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考试的科目,并简要阐述其发展过程,分析其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18.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三、综合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秦始皇开创了哪些制度?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明朝科举制出现的变化并予以评价。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初山东境内的主要国家
国家 齐国 鲁国 谭国 颛臾国 纪国 薛国 宿国
区域 淄博 一带 济宁 一带 章丘 一带 泗水、 平邑 昌乐 一带 薛城 一带 东平 一带
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国家”的出现源于哪一制度及这一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2)材料二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它是如何管辖地方的。
材料三 即以朝仪言,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制还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历史的长河流淌到明代,皇权专制的演进轨迹出现了一个急骤的转折点——“政归中书”的共治政体在明代被抛弃……事无大小,咸决于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两朝宰相上朝礼仪有何变化?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怎样的演变趋势。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昔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1)材料一体现了哪位皇帝在军事方面采取的哪一项措施 这位皇帝对相权持怎样的态度?
(2)材料二中的“帝”是谁 概括材料二中他采取的举措。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两位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因此,小明要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复习的内容应该是“四书”“五经”。因此小明应该复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故选D。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军机处设置于清雍正帝时,不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①②③项内容都是明朝初年为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择B。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在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八股取士脱离实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采取的“取士”不符,A排除;明太祖为“愚天下之心”而采取的“取士”目的是加强皇权,B排除;阻碍了社会的进步,C排除。故选D项。
4.D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应天是今天的南京,C项符合题意,故选C。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隋朝创立科举制;选项B唐朝完善、发展科举制;选项C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明太祖、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于重刑”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8.C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内容“皇帝、东厂、锦衣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时期,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特务机构的设立,便于加强皇权,镇压官民。C符合题意;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是朱元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图片内容没有涉及,A不符合题意;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图片内容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图片没有涉及文字狱的相关知识,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C
【详解】
依据材料“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设立内阁,明朝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C项正确;秦朝、唐朝时期丞相均位高权重,排除AB项;清朝不是这种中央机构设置开始的朝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不得违背,A项正确;BCD项不是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朱元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②③正确,故选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六部职权,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专制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将中书省的职务分给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又设殿阁大学士,但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故A项正确;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无实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加强地方管理”,排除C项;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排除D项。
13.C
【详解】
秦朝时期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而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大大加强,C正确;皇帝制度的创建是在秦朝,A排除;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在夏朝,B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是在清朝雍正年间,D排除。故选C。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加强了君主权力。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宰相专权乱政,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致使朱元璋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B项正确;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是为了控制军权,排除C项;设立东厂的是明成祖,排除D项。故选B项。
16.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17.隋唐时期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科举制从此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考试的科目,并简要阐述其发展过程,分析其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科目:唐代科举制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发展过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积极作用: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在加强中央集权、扩大选官范围、吸纳有才学者、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推动教育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详解】
科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发展过程,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605年),始建进士科(考试的科别,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作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定制。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在皇帝手中,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在考试方法上实行“湖名法”。录取人数比唐朝更多。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不再生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考律令、断案。明代科举考试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人个见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建立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主义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通过科举制选官,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主要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依据,其程序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为我国后世选官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8.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19.(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答对任意两条即可得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限定考试内容范围;规定文章立意;规定答卷的文体格式,固定为“八股文”。
严格规范考试标准,便于操作选拔;考试内容、形式教条刻板,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新,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科举制完全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任评其一或其它言之有理均可得)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等。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依据材料信息“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可知,明代科举限定考试内容范围;规定文章立意;规定答卷的文体格式,固定为“八股文”;明代八股取士严格规范考试标准,便于操作选拔;考试内容、形式教条刻板,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新,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科举制完全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20.(1)制度:分封制。
特点: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原有部落首领;有严格等级;诸侯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2)朝代:秦朝。
措施:设郡县制。
(3)变化:由唐朝“坐而论道”到宋朝“站立议政”。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可知,这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它的特点是,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原有部落首领;有严格等级;诸侯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这是秦朝的制度。在地方上的措施是,设郡县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唐代……宰相……坐而论道……宋代,宰相……站着不坐……明代……事无大小,咸决于上”可知,变化是,由唐朝“坐而论道”到宋朝“站立议政”。
变化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1.(1)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弱相权。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3)强化中央集权。
【详解】
(1)根据材料“……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金军将领的兵权。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央宋太祖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拌饭,削弱相权。
(2)根据材料“丞相不设,昔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外设都、布、按三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朱元璋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丞相不设,昔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得吃明太祖采取的措施: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根据材料“……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可得出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3)根据材料一宋太祖释兵权、削弱相权、材料二朱元璋废除宰相、设三司,可知宋太祖、朱元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