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凸透镜 专项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凸透镜 专项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13 09: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第二章 凸透镜练习
一.选择题
1.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2.“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3.“刷脸支付”已成为人们购物付款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图所示,顾客只需面对付款设备,该设备就会利用摄像头自动进行人脸识别,识别成功即付款完成。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一个凸透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摄像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B.人脸识别时,人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
4.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徐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图甲和图乙中的透镜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4个位置上的蜡烛都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成放大的像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移到离透镜中心16cm时,在光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像;当物体移到离透镜中心10cm时,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4cm C.8cm D.6cm
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7.一束会聚光束原来会聚于S点,今在会聚点S点之前放置一个薄凸透镜,如图所示,则(  )
A.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成发散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B.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与S点之间
C.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点距离透镜比S点更远
D.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有可能变成平行光线
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
A.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正立的像
9.如图是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对准手机屏幕,摄像头会进行识别,免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刷脸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 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10.如图为商场中经常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广告图标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B.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C.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D.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11.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12.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这种成像原理的器材或装置有   (写一种)。
14.生活中常见以下光学现象:①小孔成像;②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③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④照相机拍照成像。其中一定成实像的是   ;一定成倒立的像的是   ;一定成放大像的是   。四种现象中,成像原理最接近的是   。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像是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    (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
16.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填“平行”或“会聚”或“发散”)。
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下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填“上调”或“下调”)凸透镜。好奇的小明同学家里拿来一架简易的潜望镜,课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R”字,请问他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应是图乙中的   (填数字序号).
18.正常人的眼睛在水中看物体会一片模糊,因为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就明显减小。关于在水中看清物体,有下列说法:
①高度远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②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③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老花眼镜
④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近视眼镜。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假如传说中的“美人鱼”在水中视力正常,如果要在陆地上看报纸她应戴   透镜
19.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所示),看到手指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下同)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看到房屋   (正立、倒立)   的像。
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右图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
(2)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填光学设备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同时调整光屏位置。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解答】解:A、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不符合题意。
B、虚像是正立的。平面镜的虚像是正立的,但是左右相反;凸透镜的虚像是正立的、左右是一致的。符合题意。
C、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不符合题意。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缩小的、等大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解答】人的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u>2f(或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A、图中,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图中,u=v,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刷脸支付”已成为人们购物付款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图所示,顾客只需面对付款设备,该设备就会利用摄像头自动进行人脸识别,识别成功即付款完成。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一个凸透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摄像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B.人脸识别时,人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
【解答】解: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错误;
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徐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图甲和图乙中的透镜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4个位置上的蜡烛都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成放大的像
【解答】解:A、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40.0cm﹣30.0cm=1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故A错误;
B、根据“一倍焦距分虚实”知一倍焦距以外是实像,以内是虚像,因为甲乙丙在焦点以外,所以成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而丁在一倍焦距之内,成的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会出现3个像,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故C正确;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根据图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D错误。
故选:C。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移到离透镜中心16cm时,在光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像;当物体移到离透镜中心10cm时,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4cm C.8cm D.6cm
【解答】解:
当物体移到离透镜中心16cm时,即u=16cm,在光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像,此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u>2f,即16cm>2f,故凸透镜的焦距:f<8cm﹣﹣﹣﹣﹣﹣﹣①;
当物体移到离透镜中心10cm时,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放大的像(光屏上能承接像,一定为实像,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为10cm,此时物距应满足:f<u<2f,即f<10cm<2f,则5cm<f<10cm﹣﹣﹣﹣﹣﹣②,
综合①②两式可得5cm<f<8cm;故ABC错误,只有D正确。
故选:D。
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解答】解:(1)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错误。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项错误。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正确。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错误。
故选:C。
7.一束会聚光束原来会聚于S点,今在会聚点S点之前放置一个薄凸透镜,如图所示,则(  )
A.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成发散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B.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与S点之间
C.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点距离透镜比S点更远
D.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有可能变成平行光线
【解答】解: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经凸透镜折射的光线会更向靠近主光轴方向偏折,因此,图中原来光线会聚于S点。放置一个薄凸透镜后,光线更加提前会聚,因此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与S点之间,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
A.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正立的像
【解答】解: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光具座的65cm﹣80cm之间可以找到清晰的像。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的说法正确。
故选:A。
9.如图是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对准手机屏幕,摄像头会进行识别,免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刷脸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 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解答】解:
A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B正确;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C正确;
D、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故D正确。
故选:A。
10.如图为商场中经常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广告图标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B.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C.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D.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解答】解:屏幕上的像的大小不取决于屏幕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距和像距,要使像更大一些,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同时减小广告片与镜头的距离;故只有B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1.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图可知,光源“F”开口向里(即垂直于纸面向里),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即像与物体的左右、上下相反,所以,在光屏前面看到的字母“F”是开口向外的(或开口向右),即像的形状应该是“”,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解答】解: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A点发出的光线通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会与CB交于B点,则B点是A点通过凸透镜成的像,其中AO是物距u,OB为像距v,因AO<OB,则像距v大于物距u,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u满足f<u<2f,即f<10cm<2f,故5cm<f<10cm,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3.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实 (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这种成像原理的器材或装置有 照相机 (写一种)。
【解答】解:玻璃杯下半部分的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据图能看出,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据乙图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时相当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凸透镜;实;照相机,
14.生活中常见以下光学现象:①小孔成像;②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③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④照相机拍照成像。其中一定成实像的是 ①③④ ;一定成倒立的像的是 ①③④ ;一定成放大像的是 ③ 。四种现象中,成像原理最接近的是 ③④ 。
【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②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③幻灯机屏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④照相机拍照成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其中一定成实像的是①③④;一定成倒立的像的是①③④;一定成放大像的是③;四种现象中,成像原理最接近的是③④,都属于折射。
故答案为:①③④;①③④;③;③④。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像是  缩小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  C (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
【解答】解: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可以判断A处烛焰的像在D点,用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D处烛焰的像不见了,C处还能看到B处烛焰的像。
以A处烛焰和D处烛焰的像为例,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缩小;C。
16.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发散 (填“平行”或“会聚”或“发散”)。
【解答】解:
图中的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时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所以,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发散。
故答案为:发散。
17.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下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下调 (填“上调”或“下调”)凸透镜。好奇的小明同学家里拿来一架简易的潜望镜,课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R”字,请问他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应是图乙中的 ① (填数字序号).
【解答】解:(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要使屏幕上的画面变大,则需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这样屏幕上较小的画面将变大。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线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下面这块平面镜对称,所以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故他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应是图乙中的①。
故答案为:增大;下调;①。
18.正常人的眼睛在水中看物体会一片模糊,因为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就明显减小。关于在水中看清物体,有下列说法:
①高度远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②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③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老花眼镜
④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近视眼镜。其中正确的是 ②③ (填序号)。假如传说中的“美人鱼”在水中视力正常,如果要在陆地上看报纸她应戴 凹 透镜
【解答】解:高度近视的人是因为他的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强,因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明显减小,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正常人在水中就成远视眼了,所以应戴高度老花眼镜。
已知鱼眼的晶状体曲度大,焦距短,会聚能力强,在陆地上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即假如“美人鱼”要在陆地上看报纸,她应戴凹透镜。
故答案为:②③;凹。
19.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所示),看到手指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下同)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看到房屋 倒立 (正立、倒立) 缩小 的像。
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右图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大 ,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大 。
(2)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C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解答】解:小明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手指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房屋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于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凸透镜成像性质不同,所以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1)由表格中物距从40cm到15cm知,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光屏靠近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可以在凸透镜和光屏不动时,蜡烛靠近凸透镜。
故答案为:放大;倒立;缩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1)大;大;(2)C。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投影仪 (填光学设备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应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同时调整光屏位置。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上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C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解答】解:(1)白纸上的最小最亮的亮斑是该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所以这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所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凸透镜的这种成像情况制成了幻灯机(投影仪);
(3)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变小,应增大物距,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应远离凸透镜,同时调节光屏位置。
(4)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越向上移动;
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故C正确;
故答案为:(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放大;投影仪;(3)远离;(4)上;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