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3 13:53: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角度,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角度,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时间】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问答:
《朝花夕拾》是谁的散文集?(鲁迅)
请列举《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篇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狗·猫·鼠》《无常》《范爱龙》《藤野先生》《父亲的病》
谁还知道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说名字。
《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药》《阿Q正传》等。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 题目解说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收入他的小说集《呐喊》。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选了看社戏的部分。
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另外,小说里因为要用船,所以虚构了去赵庄五里水路的情节。事实上是,平桥村原名安桥头,赵庄则分外赵和里赵两个小村。位置在平桥村的东首并排着。有一年曾往里赵去看戏,沿着河的北岸走去,不过一里路就是,河道很窄,又是个不通行的水路,船根本用不着,大家只是站在稻地上看罢了。
4、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唤起了作者对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的农民的关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这期间接触了许多农民和农村小伙伴。《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 掘蚯蚓( ) 惮( ) 钳( ) 欺侮( )
絮叨(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踊跃( ) 宛转( ) 蕴藻( )屹立( ) 家眷 ( )
踱( ) 皎洁( ) 漂渺( ) 渔父( ) 喝彩( ) 旺相 ( )
桕树( ) 棹船 ( ) 楫子( )
形似字组词:
僻( ) 捧( ) 钓( ) 浆( ) 撺( ) 凫( )
避( ) 棒( ) 钩( ) 桨( ) 蹿( ) 鸟( )
篷( ) 拔( ) 篙( ) 瓢( ) 踱( ) 楫( )
蓬( ) 拨( ) 蒿( ) 飘( ) 渡( ) 揖( )
多音字注音组词
乐( )
空( )
行( )
省( )
解释词语:
消夏: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宽慰
礼数: 怠慢:
撺掇: 诚然
委实: 凫水:
弄潮: 潺潺:
朦胧: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踊跃:
蕴藻: 漂渺:
旺相: 棹:
底细: 纠葛:
内容概括
读课文,将下面的情节旁批在课文相应的段落旁,并标出详略。
船头看戏 钓虾放牛 月夜归航 戏前波折
随母归省 六一送豆 夏夜行船 归航偷豆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
层 次 起 止 段 地 点 事 件
1
2
3
4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说说课文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的?



【课堂检测】
1)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晌午(shǎnɡ)
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 撺掇(cuān duó)
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 凫水(fú)
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 桕树(jiòu)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3)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B. 夜空中闪烁着疏疏朗朗的几点星光
C. 来到蓬莱就像置身于仙山琼阁之中。
D. 生活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一定要不合情理。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校里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空前的学雷锋热潮。
B、这部小说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
C、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D、他的家乡是苏南人。
2)全文40自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
(1)10-13:
(2)14-21:
(3)22-30:
【拓展延伸】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一词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3.“我”总不敢走近黄牛水牛,“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嘲笑”二字表现了小朋友对“我”的不友好,对吗 为什么

4.文中说“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否说明“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呢 为什么

【作业布置】
1、 抄写读读写写词语
2、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角度,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角度,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时间】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问答:
《朝花夕拾》是谁的散文集?(鲁迅)
请列举《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篇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狗·猫·鼠》《无常》《范爱龙》《藤野先生》《父亲的病》
谁还知道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说名字。
《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药》《阿Q正传》等。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 题目解说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收入他的小说集《呐喊》。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选了看社戏的部分。
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另外,小说里因为要用船,所以虚构了去赵庄五里水路的情节。事实上是,平桥村原名安桥头,赵庄则分外赵和里赵两个小村。位置在平桥村的东首并排着。有一年曾往里赵去看戏,沿着河的北岸走去,不过一里路就是,河道很窄,又是个不通行的水路,船根本用不着,大家只是站在稻地上看罢了。
4、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唤起了作者对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的农民的关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这期间接触了许多农民和农村小伙伴。《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 掘蚯蚓( ) 惮( ) 钳( ) 欺侮( )
絮叨(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踊跃( ) 宛转( ) 蕴藻( )屹立( ) 家眷 ( )
踱( ) 皎洁( ) 漂渺( ) 渔父( ) 喝彩( ) 旺相 ( )
桕树( ) 棹船 ( ) 楫子( ) 纠葛( )
【答案】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掘蚯蚓(jué) 惮(dàn) 钳(qián) 欺侮(wǔ)
絮叨(xù dāo) 宽慰(wèi) 嘱咐(zhǔ)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踊跃(yuè) 宛转(wǎn) 蕴藻(yùnzǎo)屹立(yì) 家眷 (juàn )
踱(duó)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渔父(fǔ) 喝彩(hè) 旺相 (xiàng ) 桕树(jiù) 棹船 (zhào) 楫子(jí) 纠葛( jiū )
形似字组词:
僻( ) 捧( ) 钓( ) 浆( ) 撺( ) 凫( )
避( ) 棒( ) 钩( ) 桨( ) 蹿( ) 鸟( )
篷( ) 拔( ) 篙( ) 瓢( ) 踱( ) 楫( )
蓬( ) 拨( ) 蒿( ) 飘( ) 渡( ) 揖( )
【答案示例】
僻(偏僻) 捧(捧碗 ) 钓( 钓鱼 ) 浆( 血浆 ) 撺( 撺掇 ) 凫( 凫水 )
避(避险 ) 棒( 木棒 ) 钩(铁钩 ) 桨( 船桨 ) 蹿(蹿腾 ) 鸟( 鸟声 )
篷(船篷 ) 拔( 拔高 ) 篙(船篙 ) 瓢( 瓢虫 ) 踱( 踱步 ) 楫(楫子)
蓬(蓬草 ) 拨( 拨弄 ) 蒿( 蒿草 ) 飘(飘舞 ) 渡(渡江 ) 揖( 作揖 )
多音字注音组词
乐( )
空( )
行( )
省( )
【答案】
乐(lè)快乐 空(kōng)空气 行(xíng)(行走) 省(shěng)(省钱)
(yuè)乐曲 (kòng)(空白) (háng)(银行) (xǐng)(省亲)
解释词语:
消夏: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宽慰
礼数: 怠慢:
撺掇: 诚然
委实: 凫水:
弄潮: 潺潺:
朦胧: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踊跃:
蕴藻: 漂渺:
旺相: 棹:
底细: 纠葛:
【答案】
消夏: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辈分 不惮:不怕
絮叨: 唠叨的,啰嗦的。 宽慰:宽解安慰。
礼数:礼节 怠慢:招待不周到。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诚然:确实这样。
委实:实在;确实地。 凫水:游泳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潺潺: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朦胧: 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依稀:模模糊糊,不很清楚的样子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很远。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皎洁: (月光)明亮洁白。 踊跃:跳跃。
蕴藻:水草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旺相:茂盛。 棹:划(船)
底细:(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内容概括
读课文,将下面的情节旁批在课文相应的段落旁,并标出详略。
船头看戏 钓虾放牛 月夜归航 戏前波折
随母归省 六一送豆 夏夜行船 归航偷豆
【答案】
课文顺序是 随母省亲——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详写的: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归航偷豆
略写的: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六一送豆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答案】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
1-4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5-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31-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
层 次 起 止 段 地 点 事 件
1
2
3
4
【答案】
层 次 起 止 段 地 点 事 件
1 5-9 平桥村 看戏前的波折
2 10-13 平桥村——赵庄路上 去赵庄路上的所见所闻
3 14-21 赵庄 赵庄看戏
4 22-30 赵庄——平桥村路上 月夜归航偷豆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答案】“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说说课文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的?



【答案】
1.戏不好看。如(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地骂”,“不断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于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仅是看社戏,更醉心的是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2.总的来看,课文所记的中心事件是社戏,因此,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以及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结合,既表现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课堂检测】
1)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晌午(shǎnɡ)
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 撺掇(cuān duo)
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 凫水(fú)
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 桕树(jiù)
【答案】A
【解析】B“皎洁”的“皎”应读作“jiǎo”;C“筋斗”的“筋”应读作“jīn”D“旺相”的“相”应读作“xiàng”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答案】B
【解析】A“销夏”的“销”应写作“消”;C“豆桨”的“桨”应写作“浆”;D“偏辟”的“辟”应写作“僻”。
(3)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B. 夜空中闪烁着疏疏朗朗的几点星光
C. 来到蓬莱就像置身于仙山琼阁之中。
D. 生活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一定要不合情理。
【答案】D
【解析】此处应用“合情合理”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校里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空前的学雷锋热潮。
B、这部小说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
C、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D、他的家乡是苏南人。
【答案】B
【解析】A重复C前后矛盾;D杂糅。
2)全文40自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
(1)10-13:
(2)14-21:
(3)22-30:
【答案】
(1)10-13:夏夜行船
(2)14-21:赵庄看戏
(3)22-30:归航偷豆
【拓展延伸】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答案】“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2)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3)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一词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答案】“照例”说明以往就如此,体现平桥村人的纯朴好客与友善。
3.“我”总不敢走近黄牛水牛,“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嘲笑”二字表现了小朋友对“我”的不友好,对吗 为什么

【答案】不对,“嘲笑”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4.文中说“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否说明“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呢 为什么

【答案】不是“我”不爱读书,主要是表现“我”对平桥村生活的热爱,对深奥难懂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反感。
【作业布置】
1、 抄写读读写写词语
2、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社戏》第一课时 单元 1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2、理解课文的儿童详略情况。3、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难点 1、理解课文的儿童详略情况。2、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朝花夕拾》是谁的散文集?请列举《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狗·猫·鼠》《无常》《范爱龙》《藤野先生》《父亲的病》谁还知道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说名字。《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回答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2、理解课文的儿童详略情况。3、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解题: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本文选自《呐喊》,是一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选了少年看社戏的部分。词语学习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掘蚯蚓(jué) 惮(dàn) 钳(qián) 欺侮(wǔ)絮叨(xù dāo) 宽慰(wèi) 嘱咐(zhǔ)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踊跃(yuè) 宛转(wǎn) 蕴藻(yùnzǎo)屹立(yì) 家眷 (juàn ) 踱(duó)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渔父(fǔ) 喝彩(hè) 旺相 (xiàng ) 桕树(jiù) 棹船 (zhào) 楫子(jí) 纠葛( jiū )释义:消夏: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辈分 不惮:不怕絮叨: 唠叨的,啰嗦的。 宽慰:宽解安慰。礼数:礼节 怠慢:招待不周到。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诚然:确实这样。委实:实在;确实地。 凫水:游泳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潺潺: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朦胧: 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依稀:模模糊糊,不很清楚的样子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很远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皎洁: (月光)明亮洁白。 踊跃:跳跃。 蕴藻:水草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旺相:茂盛。 棹:划(船) 底细:(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读课文,将下面的情节旁批在课文相应的段落旁,并标出详略。船头看戏 钓虾放牛 月夜归航 戏前波折 随母归省 六一送豆 夏夜行船 停船偷豆 正确顺序:平桥概况(随母归省) 伙伴游玩(钓虾放牛) 无船出行(戏前风波)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船头看戏) 停船吃豆(偷豆煮豆) 深夜返回(月夜归航) 再谈吃豆(戏后余波)。详略情况:详写的有:戏前风波、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偷豆、月夜归航略写:随母归省、钓鱼放牛、戏后风波说说课文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的?课文所记的中心事件是社戏。戏不好看。如(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地骂”,“不断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详写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以及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结合,既表现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层次。看社戏。1-3: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31-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层 次起 止 段地 点事 件1 4-9 平桥村 看戏前的波折2 10-13 平桥村——赵庄路上 去赵庄路上的所见所闻3 14-21 赵庄 赵庄看戏4 22-30 赵庄——平桥村路上 月夜归航偷豆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读读读读注音读读写写笔记读笔记读课文批注讨论合作讨论 目标2明确目标知人论世目标4目标4目标3、1目标2目标2目标1
1)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晌午(shǎnɡ)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 撺掇(cuān duo)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 凫水(fú)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 桕树(jiù)(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3)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B. 夜空中闪烁着疏疏朗朗的几点星光C. 来到蓬莱就像置身于仙山琼阁之中。D. 生活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一定要不合情理。(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校里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空前的学雷锋热潮。B、这部小说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C、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D、他的家乡是苏南人。2)全文40自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1)10-13: (2)14-21: (3)22-30:拓展阅读: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一词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3.“我”总不敢走近黄牛水牛,“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嘲笑”二字表现了小朋友对“我”的不友好,对吗 为什么 4.文中说“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否说明“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呢 为什么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主要事件“看社戏”,从想看戏不得,到能看戏而不愿看,从沮丧返航再到途中偷豆,情节曲折,摇曳多姿,其间欲扬先抑,山穷水尽而又柳暗花明。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社戏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朝花夕拾》是谁的散文集?
请列举《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篇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狗·猫·鼠》《无常》《范爱龙》《藤野先生》《父亲的病》
谁还知道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说名字。
《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社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
2、理解课文的儿童详略情况。
3、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什么是社戏?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本文选自《呐喊》,是一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选了少年看社戏的部分。
词语学习
归省( ) 行辈( ) 掘蚯蚓( ) 惮( ) 钳( )
欺侮( ) 絮叨(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踊跃( ) 宛转( )
蕴藻( ) 屹立( ) 家眷 ( ) 踱( ) 皎洁( )
漂渺( ) 渔父( )喝彩( )旺相 ( ) 桕树( )
棹船 ( ) 楫子( ) 纠葛( )
xǐng háng jué dàn qián
wǔ xù dāo wèi zhǔ dài
cuān duo fú chán yuè wǎn
yùnzǎo yì juàn duó jiǎo
piāo miǎo fǔ hè xiàng jiù
zhào jí jiū
词语学习
消夏: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宽慰:
礼数:
怠慢:
撺掇
诚然
委实:
凫水:
弄潮:
潺潺:
避暑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排行辈分
不怕
唠叨的,啰嗦的。
宽解安慰。
礼节
招待不周到。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确实这样。
实在;确实地。
游泳
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朦胧: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踊跃:
蕴藻:
漂渺:
旺相:
棹:
底细:
纠葛:
词语学习
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模模糊糊,不很清楚的样子。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很远。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月光)明亮洁白。
跳跃。
水草。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茂盛。
划(船)。
(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读课文,将下面的情节旁批在课文相应的段落旁,并标出详略。
船头看戏 钓虾放牛
月夜归航 戏前波折
随母归省 六一送豆
夏夜行船 停船偷豆
平桥概况(随母归省) 伙伴游玩(钓虾放牛) 无船出行(戏前风波)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船头看戏) 停船吃豆(偷豆煮豆)
深夜返回(月夜归航) 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随母归省
钓鱼放牛
戏前风波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偷豆煮豆
月夜归航
戏后余波


说说课文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的?
课文所记的中心事件是社戏。
戏不好看。如(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地骂”,“不断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详写
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以及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这样详写略写相结合,既表现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看社戏。
1-3: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31-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
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出看社戏经过层次表。
层 次 起 止 段 地 点 事 件
1
2
3
4
4-9
平桥村
看戏前的波折
平桥村——赵庄路上
去赵庄路上的所见所闻
14-21
10-13
赵庄
赵庄看戏
22-30
赵庄——平桥村路上
月夜归航偷豆
读第1-4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享受到自由;
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主要事件“看社戏”,从想看戏不得,到能看戏而不愿看,从沮丧返航再到途中偷豆,情节曲折,摇曳多姿,其间欲扬先抑,山穷水尽而又柳暗花明。
课堂练习
1)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晌午(shǎnɡ)
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 撺掇(cuān duo)
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 凫水(fú)
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 桕树(jiù)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3)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B. 夜空中闪烁着疏疏朗朗的几点星光
C. 来到蓬莱就像置身于仙山琼阁之中。
D. 生活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一定要不合情理。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校里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空前的学雷锋热潮。
B、这部小说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
C、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D、他的家乡是苏南人。
2)全文40自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
(1)10-13:
(2)14-21:
(3)22-30:
拓展提高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一词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3.“我”总不敢走近黄牛水牛,“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嘲笑”二字表现了小朋友对“我”的不友好,对吗 为什么

4.文中说“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否说明“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呢 为什么

作业布置
抄写读读写写词语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板书设计


随母归省
(1-3)
赵庄看戏
(4-30)
戏后余波
(31-完)
戏前波折(4-9)
夏夜行船(10-13)
赵庄看戏(14-21)
月夜归航(22-23)
煮豆吃豆(24-30)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