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架子文”写作指导
概述事例
一、【考点解读】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
结构严谨、内容充实
议论文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有理、有据须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骨架)。一篇好的议论文一定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
标题:扣住材料的题旨
一、引论(提出问题):引材料,亮观点。
二、本论(分析问题):
1.论据一:①段首论点句。②对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③叙述事例。④分析事例。⑤形成结论的句子。
2.论据二:①段首论点句。②对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③叙述事例。④分析事例。⑤形成结论的句子。
3.论据三:①段首论点句。②对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③叙述事例。④分析事例。⑤形成结论的句子。
三、结论(解决问题): 再次点题(点材料、点文章主题。点材料—紧扣材料,符合题意;点文章主题—文题相符,首尾呼应;突出观点,揭示中心。)
二、知识复习——“架子”文
三、【技法指导】论证段落的写作
(一)段落中的五环节
按照论述的逻辑规律,一般地,一个论证段落的写作如能具有一下五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1. 分论点。
2.过渡。对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并引导出事例。
3.述例。概述事例材料。
4.分析。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并论证分论点。
5.引申推论,形成结论。就是将前面4个环节归结起来,推导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结论。
(二)五个环节写作的具体要求:
1.分论点:
(1)将题目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嵌在分论点的句式中,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炼,一般控制在15个字内;
(3)分论点的句子结构要一致;
(分论点设计:一是分解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构成总分关系;二是多层次、多侧面设计问题,使中心论点具体化和立体化;三是递进式设计问题,或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来确定分论点,或从时间先后或依据人的认识过程来确定分论点。)
2.过渡(引导语或解说语):
(1)能诠释分论点;
(2)能扣到材料的切入点;
(3)能引出事例的范围。
3.述例:
(1)准确概括事例;
(2)指向性要强:指向材料的关键词、指向文章的论点,即扣住题。
4.分析:
(1)围绕分论点;
(2)运用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因果、假设等。
5.引申推论,形成结论:
从“个例” 引到同一类例子的共性上去,总结共同的规律和事物的普遍性 ,起到依次类推的作用 ,不要重复解说语中的语言,不要重复概述事例的语言。
四、例文分析解读
参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doc;
方法1:叙例简明扼要,用概叙,不用描述
议论文的“叙”不同于记叙文的“叙”。它具有论证性功能,是运用现有的已被证实了的材料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可靠。一般说它没有叙写事物,塑造形象的任务,所以不必像记叙文那样具有形象,也不必完完整整。“叙事”是为了“喻理”。
议论文有时也作比较具体的叙述,但它仍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作绘声绘色的描写,叙到足以喻理即止。
例如:
这几天老天不作美,整天鹅毛大雪,搞得周天寒彻。我父亲患急性阑尾炎,经医生诊断需及时开刀,我特地去医院服侍父亲。在路上,我专拣有人走过的“雪道”。心想,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一定不很滑。然而没走几步,便摔倒在地,满身都是雪。口袋中的钢笔都摔坏了,蓝墨水把淡黄色的外套染蓝了。于是横下一条心,闯自己的路,勇敢地在那些“未开垦”的雪地上走,另辟新径。踏在雪地上发出吱吱的声音,身后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谁知这条新径,使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使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旧辙要循,新路不可不拓。
这里通过走“雪道”与另辟新径的对比中悟出一条道理,因此冬天的雪景、父亲的病情、摔跤的情状,同论点没有多大联系,应删去。
这个论据可这样叙述:“雪后,我去医院探病,先拣‘雪道’走,然而却摔了跤。于是我决心闯自己的路,在‘雪道’旁另辟新径。谁知这条新径使我顺利地到达了医院。这件事使我……”
这样简要的叙述完全可以证明“旧辙要循,新路不可不拓”这个论点。
注意:“一要三不要”
1.不要详尽的故事情节;
2.不要具体的场景描写;
3.不要生动的人物形象。
4.要概述事例的基本过程(环节:起因和结果)
堂上练习1: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打破常规的重要性》
方法2:叙例根据论点需要,进行定向叙述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例如:
以“薛谭学讴”的故事为例进行叙例。
先看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响遏行云》)。
论点一:凡事不能走极端。
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薛谭所犯的错误就是爱走极端。
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技艺没学到手便要离开。秦青没有指责他,只是在饯行宴上高歌一曲。歌声响遏行云,使薛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主动要求继续跟老师学习。秦青之所以能留住薛谭,关键就在于他的“身教”。
堂上练习2: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叙述:
方法3:叙例运用排比法,整合材料
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例如:蔺相如义正词严,秦廷上怒斥秦王,令完璧终归赵国;晏子唇枪舌剑,楚国中巧对楚王,使楚王自讨其辱;樊哙人微言重,鸿门下严责项王,保主公脱离虎口。这些人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用满腔热血凝聚忠诚之言,维护伟大人格和国格。
按照“分说+总结、议论评析”结构形式组织材料。
堂上训练3:
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事例举用:孔明、谭嗣同、文天祥、)
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无安排”。
鲁迅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2)自拟题目。(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宁拙毋巧”,言字应拙朴、自然,本色,而非华巧、机巧;
“宁丑毋媚”,言字宁丑而不熟媚轻态;
“宁支离毋轻滑”,言字形散乱有骨力但不轻浮不劲利;
“宁直率毋安排”言字直率为之,凌云健笔,而非巧做安排,失真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