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40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40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3 10: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西

南方:
北方:


东晋
十六国并存




581年
(鲜卑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589年
南朝
西魏



北朝
西晋统一全国:263年魏灭蜀;266年曹魏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北朝:316年,西晋灭亡,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南朝:317年,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刘裕手中,420年,东晋灭亡,宋朝建立,刘裕就是宋武帝。420年-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定都,史称“南朝”。
隋的建立与统一:北朝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朝,统一全国。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取士制度的开创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之一。
学习目标
——隋的统一
第一部分

1.隋朝建立的概况?(时间、人物、都城)
2.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3.隋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自主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页,找出下列信息:
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人物春秋





长安
西安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
南北重归统一。
建康
南京






建立:
统一:
意义: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一、隋的统一
公元589年,隋军南下,进攻南陈。陈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这口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隋的统一的原因
主观上
客观上
探究
答疑
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3.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1.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2.隋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阅读材料,总结隋文帝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材料1: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
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蒙曼说隋》
材料2: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朝
度量衡混乱,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材料3:隋朝在中央开创了三省六部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表1:隋朝户籍、人口表
时 间
户 数
人口表
隋文帝即位(581年)
500万
3000万
隋炀帝即位(604年)
800万
5500万
人口激增
时 间
垦田数额
隋初
1900多万顷
隋盛时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表2:隋朝垦田表
仓名
所在地(今)
设置时间
太仓
陕西西安

黎阳仓
河南浚县
583年
常平仓
河南三门峡市
583年
广通仓
陕西华县
583年
河阳仓
河南孟县
583年
含嘉仓
河南洛阳
606年
兴洛仓
河南巩县
606年
粮仓丰实
表3:隋朝官仓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
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3)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
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含嘉仓示意图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第二部分
——隋朝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与陆运相比,水运的优势
疆域辽阔,不便管理
1.目的:(1)加强南北交通
(2)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结合课本及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目的:
时间:
三点:
四段:
五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涿郡
洛阳
余杭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在世界上,有一条运河,他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它就是隋朝大运河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人力资源)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时为什么要耗费
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通大运河?
政治军事重心
长安
江南开发
粮食产区
隋朝定都何处?如何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据图,隋朝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江南地区
南粮北运
隋炀帝龙舟模型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四: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何影响?
材料研读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在短时间内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
今日运河
第三部分
——科举制的创立
自主阅读:
阅读课文第3页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2.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3.科举制的创立有何意义?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认真阅读下列两份简历,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考官,你会选谁做官呢?为什么?
李富贵的简历
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张有才的简历
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由特定官员(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选官依据:门第等级
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才学)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隋文帝——
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只注重门第
凭才学做官
初步创立
正式确立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
结义可称、操履清洁
强毅正直、执宪不饶
学业优敏、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膂力骄壮
个人品德:
官员操守:
文章词赋:
将士选拔: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材料一:“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材料研读
材料二: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长达1300年,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当时)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约1300年。(对后世)
第四部分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人物春秋
起义军开仓分粮
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隋炀帝被叛军杀死
隋炀帝
隋朝的兴亡给我们的启示:
成由勤俭败由奢;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
(1)各地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618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暴政
启示:①成由勤俭败由奢。
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BC221
BC207
14年
25
220
581
618
38年
秦朝建立
秦朝灭亡
西汉灭亡
东汉灭亡
隋朝建立
隋朝灭亡
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两朝都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在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后统一;隋在南北朝对峙后实现了统一。
两朝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建立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隋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两朝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两朝存在时间都短:秦朝存在14年(前221~前207年);隋朝存在38年(581年~618年)。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意义: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隋炀帝:正式建立科举制
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
隋的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时间:605年起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繁盛一时的隋朝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的灭亡
时间:618年
结果:唐朝建立
特点:繁荣而短暂
1.隋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B
D
2、下列关于隋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完成隋朝统一而开凿 B.以长安为中心
C.北达余杭南到涿郡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 清朝
4、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
C、科举制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