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3 07: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因为改革失败,而导致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中国 B.德国
C.美国 D.苏联
2.1991年发生在苏联首都的“八一九事件”,其初衷是( )
A.挽救联邦,避免解体 B.篡党夺权,个人野心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沽名钓誉,骗取民心
3.成立于1922年的苏联只存在了69年,就于1991年解体,其缔造者和“终结者”分别是( )
A.斯大林,赫鲁晓夫 B.列宁,戈尔巴乔夫
C.列宁,勃列日涅夫 D.斯大林,普京
4.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是( )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匈牙利 D.罗马利亚
5.东欧国家的剧变实际上是指
A.执政党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社会制度的变化 D.国家失去独立
6.对于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39年 德国法西斯军队跨过波兰边境
B.1945年 苏、美、英三国首脑齐聚雅尔塔
C.1955年 社会主义阵营军事首脑齐聚波兰华沙
D.1991年 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旗
7.1955年,赫鲁晓夫指出应该在苏联所有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达到2800万公顷。1957年,他未经中央讨论,提出三四年内实现在肉类、奶类和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最终成为笑柄。这些主张( )
A.解决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B.顺应了苏联经济的需要
C.脱离了当时的基本国情 D.解决了粮食自给的问题
8.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约建立 B.“八·一九事件”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9.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其中,1992年“建交热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1.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而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在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直接导致美国一家独大主导中东大局,进入“单极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极世界”是指只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的政治格局
B.苏联停止存在就是苏联解体,此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
C.苏维埃共和国院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
D.国家“俄罗斯联邦”在苏联解体时就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12.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
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东欧剧变 D.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13.下列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①20世纪80年代 ②苏联放松了控制 ③各国执政党发生变化
A.苏联解体 B.华约解散 C.东欧剧变 D.美苏争霸
14.“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D.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5.下图漫画说明了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二、简答题
16.一方面,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改革不当也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国家的分裂。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使人民觉得“不断努力打仗就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商鞅变法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的一次变法,据此,请写出评价一次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2)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俄日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日本的改革中最能体现“工业立国”思想的措施是什么?经过改革,俄日两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20世纪中后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改革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于是“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他”的改革直接导致了什么后果?
(4)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请你谈谈“改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17.读图回答问题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概括指出下列四代领导人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各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1)列宁:
(2)斯大林:
(3)赫鲁晓夫:
(4)戈尔巴乔夫:
18.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面貌,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大军事集团?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世界规模的事件是什么?
(4)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指的是什么?
(5)二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是指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三、综合题
19.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长河中也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71年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请分别指出这两个事件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2)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的观点在他的哪一经济政策中得到体现?“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体现了这一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是指哪些重大事件?中国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为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20.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各不相同,让我们探寻人物,见证历史。
(跨越时空碰撞的思想者)
材料一 伏尔泰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民主政治的创立者之一,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然而……伏尔泰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中国的孔子。孔子的民本思想,让伏尔泰欣喜不已。孔子启蒙伏尔泰,伏尔泰启蒙西方。
(1)结合材料分析伏尔泰吸收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伏尔泰启蒙西方”的思想精髓在法国大革命中以什么文献体现的?
(同一时空迥异的领导者)
材料二 乾隆和华盛顿两个人一个是留辫子的皇帝,一个是穿西装的总统。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乾隆死在年头,华盛顿死在年尾。两个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就是两个国家的差异。
(2)“两个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在政治体制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一样,都是20世纪末埋葬共产制度的伟大英雄。但路径不一样。戈尔巴乔夫彻底埋葬了共产政治制度,导致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成为结束冷战最主要的人物。而邓小平埋葬的是共产经济制度,在近4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
(3)1979年中国农民首先奏响了时代最强音,这里的“最强音”指的是什么?1980年中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邓小平创造性走出的第一步是什么?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以苏联解体而告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同一地域战争的疯狂者)
人物一:……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在革命的暴风雨中崛起,他为法兰西的新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曾给欧洲留下了难以抚平的战争创伤。
人物二:在很多,人眼里,他被称之为“战争的召唤者”、“魔鬼的代言人”,因为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灾难和灭亡,是无尽的战争和流血。一个曾使德国一度辉煌而又亲手毁德国的人。
(4)材料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他们都曾想武力统一欧洲,却都以失败告终。“人物一”留下的最重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物一”发动的战争?
21.综合探究。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 李斯列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理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2)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3)“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
(5)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
(7)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8)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
(9)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20世纪90年代因为改革失败,而导致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因为苏联原有的模式极其僵化。戈尔巴乔夫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结果一步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八一九事件”的目的是挽救联邦,避免解体,但却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故选A。
3.B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苏联建立和解体的相关史实。缔造者和“终结者”都是苏联的领导人。缔造者是苏联的建立者,1922年列宁领导成立了苏联。“终结者”就是是苏联解体的人物,1985年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最终导致了1991年苏联的解体。故此题选择答案B。
4.C
【解析】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改革成效最显著,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基础,所以此题选C。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故选C。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旗,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故D符合题意。1939年和1945年,两极格局还未形成,故AB不符合题意。1955年,社会主义阵营军事首脑齐聚波兰华沙,成立华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据“1955年,赫鲁晓夫指出应该在苏联所有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玉米……提出三四年内实现在肉类、奶类和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最终成为笑柄。”可知,这些主张脱离了当时的基本国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选C,排除A;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改变当时的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没有顺应苏联经济的需要,B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苏联解体。题干的“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反映的是苏联解体,故D符合题意;北约建立是1949年,排除A;“八·一九事件”发生在1991年8月19日,加速了苏联解体,排除B;东欧剧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排除C。故选D。
9.D
【详解】
① 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权力,而不是使权力更加集中,故①符合题意;
② 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 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 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失败,如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④符合题意;
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即D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0.C
【详解】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与题干“1992年”不符,A不符合题意;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与题干“1992年”不符,B不符合题意;
C.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故出现1992年的“建交热潮”,C符合题意。
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与题干“1992年”不符,D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可知,“单极世界”是指只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的政治格局,这一说法是正确的,A项正确;苏联停止存在就是苏联解体,但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土崩瓦解,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俄罗斯联邦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C说法错误,排除C项;国家“俄罗斯联邦”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D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题干内容“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是对苏联解体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A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B排除;东欧剧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排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是在十月革命时期,D排除。故选择A。
1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所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东欧剧变,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14.A
【详解】
根据题干“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的中心。据“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可知,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开始主导世界;据“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可知,这是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后,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群雄竞起”,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故选A。
15.D
【详解】
依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模式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推广。在欧洲,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1945年,由铁托任主席,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所以漫画说明了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土地及爵位;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殖产兴业;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或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91年苏联解体。
(4)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决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等。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故问题一:“不断努力打仗就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是指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土地及爵位这一措施。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一次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这一政策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实行“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这体现了日本的“工业立国”的思想。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都使本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3)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问题二:依据题干信息“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后导致了1991年苏联解体。
(4)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改革,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促进改革,形成了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与开放相结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有助于引进了大量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国内改革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17.(1)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崛起为强盛的工业国,但这种模式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从长远看会变得日益僵化、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3)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弊端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戈尔巴乔夫——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改革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崛起为强盛的工业国,但这种模式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从长远看会变得日益僵化、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弊端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改革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18.(1)萨拉热窝事件(2)同盟国:德意奥;协约国:英法俄(3)斯大林格勒战役;珍珠港事件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两极格局;苏联的解体
【详解】
(1)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主要成员国是德意奥(意大利在开战后见风使舵,倒向协约国一方),协约国主要成员国是英法俄。
(3)1943年初,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等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世界规模。
(4)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列强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划分国际关系格局,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苏发展壮大,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19.(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或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或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随着临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逐渐暴露,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莒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根据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9年前后,东欧剧变。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8年12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
20.(1)孔子的民本思想。《人权宣言》。(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联邦制共和制或美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
(3)最强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一步:建立经济特区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拿破仑、希特勒。 文件:《拿破仑法典》
积极:废除各地封建特权或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维护革命成果。(任1点)
消极: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或损害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
【详解】
(1)根据材料“然而……伏尔泰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中国的孔子。孔子的民本思想,让伏尔泰欣喜不已”可知伏尔泰吸收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伏尔泰启蒙西方”的启蒙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体现伏尔泰思想。
(2)根据材料“ 乾隆和华盛顿两个人一个是留辫子的皇帝,一个是穿西装的总统。”结合所学知识,乾隆是当时清朝的皇帝中国当时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华盛顿是美国总统,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制约。可知美国实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1979年中国农民首先奏响了时代最强音,这里的“最强音”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中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邓小平创造性走出的第一步是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根据所学知识,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以苏联解体而告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弊端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根据人物一“……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在革命的暴风雨中崛起,他为法兰西的新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曾给欧洲留下了难以抚平的战争创伤。”结合所学知识,人物一是拿破仑。根据人物二“……‘战争的召唤者’、‘魔鬼的代言人’,因为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灾难和灭亡,……一个曾使德国一度辉煌而又亲手毁德国的人。”结合所学知识,人物二是希特勒。他们都曾想武力统一欧洲,却都以失败告终。“人物一”拿破仑留下的最重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是《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自资产阶级国家第一部民法典。“人物一”拿破仑废除各地封建特权或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维护革命成果,但后期战争具有侵略性,损害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激起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灭亡。
21.(1)战国时期。(2)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3)秦孝公支持。(4)近代工业。
(5)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体现变化)。(6)经济体制改革;斯大林模式。
(7)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8)国有企业改革。
(9)相同点:都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或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同点:苏联是所有企业都交给地方,中国重要企业国家经营或苏联实行全部的私有,中国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详解】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材料一中“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据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秦孝公的支持(或国君的支持)。
(4)据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根本是政府鼓励发展工业。
(5)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影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6)据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理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可知,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改革针对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7)结合所学可知,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同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一五计划的实施,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8)据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可知,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国有企业改革。
(9)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概括可知,中苏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是:都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或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同点:苏联是所有企业都交给地方,中国重要企业国家经营或苏联实行全部的私有,中国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