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4 10: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地理环境
内容
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黄沙漫漫,绿洲点点,传来声声驼铃;
三面环海,石油滚滚,无奈战火硝烟。
炎热干旱、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与沙漠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一、阿拉伯帝国
2、政治制度
伊斯兰教
1、自然条件恶劣;
2、多神崇拜,长期分裂,混战不休;
3、商路不畅,商业衰落;
4、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背景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
内容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穆罕默德言论的汇编。涉及伊斯兰教教义、制度和法律,内容十分丰富。
2、政治制度
帝国的扩张
八世纪中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起黑海和里海南岸,南至尼罗河下游。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8—9世纪鼎盛。
疆域
衰落
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蒙古帝国攻破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拉
2、经济繁荣
商业活动
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格达
3、文化交流
内容
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巴努·穆萨三兄弟,是9世纪伊斯兰科学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设计了许多巧妙机械,对几何学发展也贡献卓越。
阿拉伯数字
代数学之父--花拉子密
描绘829年哈里发麦蒙(最左)
与拜占庭皇帝狄奥斐卢斯(最右)
相互派遣使节和谈的图画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百年翻译运动拉开序幕。
材料二: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了一些地理区域,而且是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阿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折服,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
思考:依据上述材料,阿拉伯人为什么能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呢?
①善于学习,重视文化;②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③发达的教育事业;④繁荣的图书馆事业;⑤翻译运动的兴起和繁荣;⑥优越的地理位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史料探究
材料二: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思考:依据上述材料一、二,说说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史料探究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并在16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时空下的奥斯曼帝国
1、发展历程
14 世纪进军欧洲
13 世纪兴起于两河流域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地跨
亚非欧大帝国
时空下的奥斯曼帝国
Key
word
Key
word
2、统治
(1)政治: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底层: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Key
word
Key
word
(2)经济文化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A.15—16世纪,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B.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严重阻碍东西方贸易,为新航路开辟埋下伏笔。
Key
word
Key
word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南亚古国
南有天竺
(一)笈多帝国
建立时间:4世纪
宗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印度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建立时间:13世纪初
宗教:伊斯兰教(政教合一)
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行省制度(苏丹任命---穆斯林)
思考:
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
民族矛盾宗教争端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日出之国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答案】
● 事件:大化改新。
● 影响: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大化改新的推动
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01
03
02
04
日出之国
(一)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01
03
02
日出之国
(一)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2、大化改新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背 景
●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 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 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形 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特 点
●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局 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日出之国
(二)幕府统治的形成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日出之国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日出之国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奈良城
被誉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
日出之国
探究: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 一:从1633年到1639年,德川幕府先后颁布了五个所谓的“锁国令”:完全取缔基督教;不准日本人出国;禁止葡萄牙船只来航;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材料二:当葡萄牙人从澳门遣使企图恢复贸易特权时,幕府将军下令说“应烧毁船只,处死主要使节及其随从,让这个邪恶的先遣队荡然无存。”
材料三:1641年颁布的第六个条令把荷兰人限制在长崎岗中部的人造岛屿——出岛,并且只允许荷兰人和中国人来日本经商。
---《日本史 1600~2000》
思考: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影响?
5.与中国明清海禁与锁国的异同?
参考答案:
(1)背景:
外部:新航路开辟;西欧早期殖民与扩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
内部:幕府的专制统治;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
(2)目的:抵制外来入侵、巩固幕府统治
(3)内容:海禁与锁国;闭关: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4)影响: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
消极:严重阻碍商工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
(5)与近代中国比较:
背景 / 目的 / 内容 / 影响
4世纪
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7世纪末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14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朝日鲜明
课堂检测
1.一本历史书中对某帝国有以下描述:“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有可能是( )
A. 阿拉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 罗马帝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盛行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据此可以直接判断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回顾已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和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定都巴格达,故选A。
2.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
A. 古代阿拉伯 B. 古代埃及 C. 古代罗马 D. 古代希腊
【答案】A
【解析】A.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利用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民族后,其后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他们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传入西方。故A符合题意;BCD.综上,这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BCD。
3.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由此可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社会形态处于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8世纪中叶,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故C正确;ABD.据上,这三项均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BD。
4.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③把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加以改造传到欧洲
④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⑤中国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D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①③⑤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佛教没有向西传入欧洲,②④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5.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A. 实行贵族世袭制 B. 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 设立“智慧官” D. 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干给出的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和7世纪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的大化改新开始了。其中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故B符合题意。
ACD.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