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二、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著名的讲话。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共662人。林伯渠、谭平山、董必武等分别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进行了说明。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在9月30日,毛泽东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三、文学文化常识
开 幕 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
1.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具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将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2.开幕词的种类
按内容可以分为侧重性开幕词和一般性开幕词两种。侧重性开幕词往往对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或会议的中心议题等,进行重点阐述,其他问题一带而过。一般性开幕词则只对会议的目的、议程、基本精神、来宾等进行简要概述。
3.开幕词的写作方法
开幕词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做标题;二是由致词人加会议(活动)全称构成标题,如《××同志在××会议上的开幕词》;三是用提示中心内容或主旨的关键字词作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2)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3)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时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结尾,一般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的话。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渴望(kě) 2.勉强(miǎn) 3.残酷(kù)
4.妥协(tuǒ) 5.侮辱(wǔ) 6.松懈(xiè)
7.阴谋(móu)
(二)多音字
1.遗 2.削
3.辟
二、辨识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词义
1.纲领·纲目
[辨析] 都有“事物关键部分” 的意思。
纲领: 泛指起指导作用的原则或党、政、团体等根据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任务而规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
纲目: 大纲和细目。
[情境选词] ①秋天像一个政治家,静静地考虑着未来一年的施政纲领。
②该书内篇前三篇的纲目是:立教、明伦、敬身。
2.感觉·感受
[辨析] 都表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映;觉得。
感受: 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受到影响。
[情境选词] ①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
②人对快乐的感受总有逊于对痛苦的感受。
(二)积累成语
[释义]
1.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屈,屈服;挠,弯曲。
2.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3.毫无疑义:一点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表示完全明确肯定。
4.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情境呈现]
1.《吕梁颂》表现了吕梁人民热爱家乡、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革命主义精神。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
3.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从教育抓起,这是毫无疑义的。
4.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试简要分析。
答:
[明确]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这篇开幕词,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背景,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道出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明了全国人民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规划。本文处处洋溢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分析文句的深刻内涵
【任务导引】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作者语言的深刻内涵。
【任务设计】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 这个伟大时代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明确] ①推翻了旧制度,即将建立新制度。
②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
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标志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时代的开始。
③我们即将在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济必须富强起来,文化必须繁荣起来,国防必须强大起来。因此,经济的富强、文化的繁荣、国防的强大,是这个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
2.结合历史背景,探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并分析文章以此为题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震撼历史的宣言,既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的真知灼见,也道出了中国广大民众自1840年以来郁积已久的心声。
②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其他西方列强也接踵而至,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逼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为了反对侵略和奴役,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斗争。终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主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这一宣告,既鼓舞和激励着全体与会者,也震惊着全人类;这一宣告,既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④文章以此为题,既照应了文章的线索脉络,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胜利的喜悦,激动人心,振聋发聩!
微任务二:鉴赏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篇演讲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同志的睿智、豪情和自信。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任务设计】
3.演讲讲求语言的艺术。第3段和第4段的第一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这两段的第一句话都采用了“之所以”这种因果倒置句式,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为下面阐释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条件和原因做铺垫。
4.找出第6段中带有“将”字的语句,简要说明这些语句体现了演讲者怎样的情感。
答:
[明确] 语句略。含有“将”字的语句集中体现出演讲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在第8段和第9段中,演讲者一再使用“只要……就……”的句式,这个句式有怎样的特点?能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只要……就……”是表充分条件的关联复句,说明如果满足某个条件,就会产生某个结果,文中多处使用这种句式,既显示了演讲者的自信,也能给听众以无限的鼓舞。
6.文中运用“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决无”等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决无”等词语,从逻辑上讲,都属“全称”词语,即包含了一切情况;从语气上讲,则有坚定无疑的意味。毛泽东同志在演讲中大量使用这些词语,则反映了他广阔的胸怀、对时局的清醒认识。这也是他的文章和讲话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的重要原因。
微任务三:品味文本的情感
【任务导引】
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青年,一代革命领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将近30年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即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此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肯定有万千感慨。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读来,领袖言犹在耳,我们的心中依然激荡着历史风云。让我们一同走进领袖的心灵世界,共同回味巅峰时刻,感悟领袖情怀。
【任务设计】
7.毛泽东的这篇演讲,根据所讲的内容不同,情绪和语调也随之变化,请在课文中找出情绪、语调不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答:
[明确] 如课文第3段,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叙述了其英勇的战斗情况,情绪激昂,语调高扬而坚定。第4段,回顾了1946年那次政治协商会议,阐释了形势变化的必然性,语调沉稳而坚毅。第6段,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情绪激昂,无比自信,无比豪迈,语调高昂、坚定而自豪。第7段,谆谆告诫,态度诚恳,语调沉稳,语速较慢。后几段在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形势时,既肯定了困难,又指出了光明的前景,语调平稳、坚毅而自信。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是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文章,运用的是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因此,说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突出特点。议论文通常使用准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严密的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虽然也有叙述和描写,但都是议论说理的辅助手段,是为说理服务的。在用词上,议论文的语言注重使用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在句式上,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多用判断句;许多判断句构成许多句群,句群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因此,好的议论文语言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目的在于诉诸人们的理智,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课内回顾】
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是本篇演讲词的最大特点。
首先是大量判断句的使用。如在第2段里,文章先就代表的组成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就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进行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接下来是“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这句话强调了胜利来之不易。判断句便于得出结论,便于明白无误地给事物直接定性,因此,大量判断句的使用,使文章有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
其次是大量运用了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表示强调性的词语有“决无”“必然”“从来”等,这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如“决无”“一切”等;或是涵盖一切可能,如“必然”“必将”等,都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强调性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这些句式的使用,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意味。
【考点解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鲜明,这就决定了议论文语言的基本风格。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生动。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使用恰当。
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因此语言简练扼要。
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手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份生动。
【解题指津】
一、常见设问方式
1.“××”词好在哪里?
2.“××”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
3.简要分析加点词(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表达作用)。
二、技巧点拨
阅读议论文,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准确严密的特点,大多可以从词语的修饰、限定范围、用语贴切的角度分析。②概括性和简洁性可从论点简明扼要的角度分析。③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从修辞的角度、句式的多样与变化所体现的论辩力量和表达的语势方面加以理解和体会。④语言的逻辑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可从论述更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方面进行分析。
【任务检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________________
①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6 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②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用时22年。
③无论谁,没有信念但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④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
⑤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有篇叫《走出沙漠》的文章,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之后,众人迷了路,走进了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着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⑧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并不断催促大家:“趁体力还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家又艰难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即将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
⑨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其实挂在胸前的水壶,几天前就没水了,里面被灌满了沙子。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
⑩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能成功。事情在开头时,大家往往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要坚守最初的信念!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1.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答:
答案: 守住信念才能成功
2.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
答案:(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2)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全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
答案:举例 对比(正反)
4.选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答:
答案: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
演讲中多变的语言形式
【课内挖掘】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演讲,或叙述,或阐释;或加以告诫,或提出期望;或回顾历史,或展望未来。所讲的内容不同,情绪和语调也随之变化。为了使演讲达到预期效果,演讲者需要在演讲中运用多种语言技巧,以唤起听众的内心感受。
【技巧指导】
技巧一:形象化
演讲语言要做到形象化,运用比喻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手段。生动、形象的比喻能使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演讲者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技巧二:个性化
演讲者应该力求在演讲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技巧三:口语化
首先,尽量使用短句,以保证语意之间有足够的停顿;其次,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少用生僻词或专业术语;最后,口语也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用与演讲场合或听众身份不相符的语言。
技巧四:运用排比
排比句能够使语言明白晓畅,充满气势,能增强演讲的节奏感和条理性,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运用提升】
以下面的语段为例,另选一个话题,运用演讲语言的上述技巧写一段话,要求语言晓畅,充满气势。写成后反复朗读,检查其中的音节、音韵是否和谐。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并最终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创新……
答:
[参考示例] 奉献是人类拥有的高贵品格。很多事业的成功都来源于人们的点滴奉献。创建文明城市,随时捡起手边的垃圾,是奉献;提倡绿色环保,少开一天车、节约一度电,是奉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少砍伐一棵树,是奉献;为了实现中国梦,各行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也是奉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