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时间:45分钟 分值:35分)
一、语言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概括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巩固、发展过程中体现得________。( );建设岁月,中国人民________、艰苦创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越,用心血和汗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进、________,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中华儿女始终无愧于祖先的冀望,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信念信仰,让________的精神火炬越燃越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酣畅淋漓 战天斗地 同心同德 奋发图强
B.淋漓尽致 战天斗地 勠力同心 自强不息
C.酣畅淋漓 能征敢战 勠力同心 奋发图强
D.淋漓尽致 能征敢战 同心同德 自强不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革命年代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B.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在革命年代筑起捍卫民族尊严、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C.革命年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D.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在革命年代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
B.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历史。
C.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
D.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历史。
4.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相关,句式基本一致。(4分)
1978年年底,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40多年来,中国人民探索新路、发展经济,坚持对内改革,自力更生,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5.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的牺牲最大、起始最早。④经过中国人民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⑤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首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史诗。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⑦我们铭记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世界人民永享太平。
答:
二、阅读提升(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之际,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长安街上,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抗疫英雄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网友纷纷留言:最高礼遇!以国之名,致敬!国家表彰的,是一种悬壶济世、舍己为人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②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③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作为一种难以预知的天灾,新冠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与这个“新型的未知病毒”作斗争,难度堪称前所未有:如何在对病毒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时候开展防控?如何在人员大规模流动的春节假期阻断病毒?如何收治数目庞大的新冠肺炎患者?……有人形象地说,中国参加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闭卷考试”。但超乎想象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中国人民,反而激发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抗疫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战风斗雨凝结而成的,是无数人攻坚克难沉淀而来的。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信心满怀、步履坚定;当一个国家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④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最艰难的时刻,伟大抗疫精神汇聚起强大力量。这是一种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的信念。“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铿锵;“备战有我!冲锋有我!胜利有我!”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共产党员,决心坚定。这是一种经历风雨时勇往直前的行动。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挤上高铁餐车,星夜兼程,赶赴武汉;张定宇在自己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的情况下,仍战斗在与病毒斗争的第一线。这是一种战胜风险时守望相助的温情。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防控期间自发接送上下班的医务人员,并送上热腾腾的盒饭;一位“90后”项目工程师,瞒着父母奔赴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工作岗位,14亿人无所畏惧战病毒、齐心协力斗疫魔,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凭借这样的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又有什么胜利不能赢取?
⑤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这是一个国家挺立于灾难的姿态,这是一个民族无惧于挑战的自信。现在,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从更大层面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当此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之际,最需要激发精神的力量、坚定必胜的信心,伟大抗疫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激发起亿万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斗志,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实现既定奋斗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⑥进入9月,武汉约140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开学,安静了许久的校园又重新响起“上课”“起立”“老师好”的声音。那个富有生机活力的武汉又回来了。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让顽强拼搏、不屈奋斗激荡在每个人心间,我们就一定能以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1日05版)
材料二:
汲取抗战精神的奋进力量
①“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胜利历史,追溯胜利根源,汲取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顽强抗争、浴血奋战,谱写了全体中华儿女尽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漓……一个个大义凛然的名字,一个个血染沙场的忠魂,永远为历史和后人所铭记。
③回望历史,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解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让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
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战胜利75年来,从白手起家建设新中国,到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再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从抵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再到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荆棘坎坷,靠的就是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战先烈永远值得后人缅怀,抗战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传承。
⑤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情怀共同奋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定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是不可阻挡的。”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1日04版,有改动)
6.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与空前绝后的“新型的未知病毒”斗争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没有被超乎想象的困难压倒,反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B.伟大的抗疫精神在战风斗雨中凝结,在攻坚克难里沉淀,为激发精神力量、坚定必胜信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C.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顽强抗争,浴血奋战,最终证明了正义会战胜邪恶,光明会战胜黑暗。
D.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解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的标题都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文章的论点,统摄了全文,使读者清晰明了文章的观点态度。
B.两则材料均以丰富的经典的事例论证观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材料一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证主体部分并列式安排,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D.两则材料都创作于有独特历史意义的时代背景之下,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精神,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召力。
8.根据材料二第④段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其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中国政府把握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积极打赢贸易战。
B.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的胜利。
C.南三龙铁路福建龙岩站改造9小时完成,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由七个多小时缩短至一个多小时。港珠澳大桥,创造了221天完成外海筑岛的世界工程记录,……这是中国的建设速度!
D.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9.“抗疫精神”与“抗战精神”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
答:
10.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B。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暴露得彻底。前者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后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语境强调的是这种民族精神体现的程度,应选“淋漓尽致”。排除A、C两项。战天斗地: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概。能征敢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敢于作战。语境中没有体现作战的意思,应选“战天斗地”。排除D项。勠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强调合力奋斗。同心同德: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强调思想、信念等一致。语境中强调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应选“勠力同心”。自强不息: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谋求强盛。语境中与“精神”搭配,应选“自强不息”。故选B。
2. 解析:选C。“革命年代拯救民族危亡”主谓搭配不当,排除A项;“捍卫民族尊严、拯救民族危亡”语序不当,应先“拯救民族危亡,再捍卫民族尊严”,排除B项;根据括号处下文语句的形式“建设岁月,中国人民……”,应以“革命年代”开篇,排除D项。故选C。
3. 解析:选C。“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不符合文意,排除A、B两项;“创造荣光”和“托举起历史”搭配不当,排除D项。故选C。
4. 答案:(1)中国人民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互通共享,使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中国人民重视合作、惠及全球,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助世界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5. 解析:①“2020年9月3日是……75周年”搭配不当,应在句末加“纪念日”; ③“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的牺牲最大、起始最早”语序不当,按照一般逻辑,“起始最早”应放在最前面;④“经过中国人民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成分残缺,“经过”是介词,掩盖了句子的主语,应把“中国人民”放到“经过”前;⑤“奏响了一首……壮丽史诗”动宾不搭配,“奏响”改为“谱写”;⑦“并不仅仅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此处应用“不是……而是……”表达并列关系,删除“仅仅”。
答案:①句末加“纪念日”;③“起始最早”放到“持续时间最长”前;④“中国人民”放到“经过”前;⑤“奏响”改为“谱写”;⑦删除“仅仅”。
6. 解析:选A。A项,“在与空前绝后的‘新型的未知病毒’斗争中”错,材料一第③段说的是“新冠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与这个‘新型的未知病毒’作斗争,难度堪称前所未有”,据此可知,原文说的是“前所未有”,而选项说的是“空前绝后”。故选A。
7. 解析:选C。C项,“论证主体部分并列式安排”错。论证的主体部分提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信心满怀、步履坚定;当一个国家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众志成城、战无不胜”,最后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所以,论证的主体部分是层进式,而不是“并列式”。故选C。
8. 解析:选C。材料二第④段论述的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抗战精神的意义和影响。C项,举南三龙铁路福建龙岩站改造和港珠澳大桥完成外海筑岛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的建设速度”之快。这两个例子不涉及抗战精神,尤其是缺乏面对“危险艰难”环境的条件,不能作为第④段论据。故选C。
9. 答案:(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3)顽强拼搏,不屈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4)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5)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10. 答案:(1)开篇提出文章观点;②~④段从历史到现实,分析抗战精神的作用和意义;第⑤段总结全文,逻辑严密(或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
(2)按照层进式(时间顺序)安排论证主体结构。②~③段回顾历史,第②段讲的是抗日军民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第③段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第④段立足现实。层次清晰,层层递进。
(3)多采用例证和引证论证方法,列举大量实例,无论是抗战英烈还是共和国 70年历程中的各项建设,证明了抗战精神的意义。引用诗句、习总书记的指示等语句,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