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新版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单元测试卷3(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新版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单元测试卷3(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03 13: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新版五年级下册3
一、单选题
1.气象员记录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常选用(  )统计图。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2.爱国者电脑公司第一、第二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统计图(2001年~2007)年)2008年3月。
在2003~2006年,哪个部门的上缴利润增长更快(  )。
A.第一门市部 B.第二门市部
3.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如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依据统计图,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里出发,到一个公共阅报亭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亭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来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回
4.如图:向放在水槽底部的烧杯注水(流量一定)注满烧杯后,继续注水,直至注满水槽,水槽中水面上升高度与注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大致是下列图象中的(  )
A. B.
C. D.
5.如图是甜甜从家出发到莲花山公园去玩再返回的图,根据图中的信息,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甜甜家距莲花山公园6千米
B.甜甜在去的路上休息了20分钟
C.甜甜在莲花山公园玩了1小时
D.甜甜返回时的速度是18千米/小时
6.下面是某商场2016年各月利润情况折线统计图,以下的说法不符合图意的是(  )
A.4月份利润最少,是20万元
B.10月份利润最多,是50万元
C.1~4月份,利润逐月下降
D.4~12月份,利润逐月上升
二、判断题
7.折线统计图中不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  )
8.分析和比较两组数据时要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  )
9.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晰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  )
10.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  )
三、填空题
11.画折线统计图下面是A、B两市去年上半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前半年A市降雨量更高的有    个月份。
12.下面是曙光机械厂2014年下半年耗电统计图。
曙光机械厂2014年下半年耗电统计图。2014年12月31日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计
月耗电量(度)
13.要反映最近两周你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14.要清楚地表示一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效果好.
四、解答题
15.下图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复习阶段数学自测成绩和在家学习时间分配情况。请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总体上看两个人的成绩呈现    趋势,   的成绩提高得快;甲比乙反思的时间多    %,甲比乙做题的时间少    %。
(2)你喜欢谁的学习方式,为什么?
16.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加重,PM2.5(细颗粒物,单位:微克/立方米)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高,表示空气污染越严重.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地的空气质量较好.
(2)这一周乙地有    天空气质量为优,甲地有    天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3)甲地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天数占该周的    .
(4)根据统计的信息,你对如何保护大气环境有哪些建议?
五、应用题
17.如表是光明小学2012年入学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6年的近视人数统计表。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近视人数 4 12 28 40 56 60
(1)根据统计表完成折线统计图。
(2)这个班六年时间近视学生人数整体趋势是    。
(3)从    年级到    年级近视人数上升得最慢。
18.看图回答问题.
(1)护士每隔   小时给病人测一次体温.
(2)这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   ℃,最低是   ℃
(3)说一说,这名病人5~17时的体温是怎样变化的?
(4)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人教新版五年级下册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气象员记录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常选用折线统计图。
故选:B。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2.【分析】通过观察统计图可知:在2003~2006年,第二部门的上缴利润增长更快。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2003~2006年,第二部门的上缴利润增长更快。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复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分析】根据图象可知,有一段时间内时间在增加,而路程没有增加,意味着有停留,与x轴平行后的函数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多路程又在增加,由此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从图中看,有一段时间内函数图象与x轴平行,说明时间在增加,而路程没有增加,C、D中没有停留,所以排除C、D.与x轴平行后的函数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多路程又在增加,排除A.
故选:B。
【点评】读懂图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函数图象用排除法判断.
4.【分析】本题中的时间可分为三个段.第一段从注水开始到水注满烧杯结束,在这段时间内水槽的水面高度为零;第二段时间从水槽内有水开始到高度上升到烧杯的高度为止,在这段时间内水槽内水的高度迅速增加;第三段时间从水到烧杯高度开始到水槽内的水注满结束,在这段时间内水槽内的水的高度缓慢增加.所以在图象上表示为第一段时间内高度为零,由于第三段时间内水高上升的速度要比第二段时间内上升的缓慢,在图象上表示为第三部分要比第二部分平缓,所以应选择B答案.
【解答】解:如图,
向放在水槽底部的烧杯注水(流量一定)注满烧杯后,继续注水,直至注满水槽,水槽中水面上升高度与注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大致图象是:

故选:B。
【点评】关键是第一段从注水开始到水注满烧杯结束,在这段时间内水槽的水面高度为零,第三段时间内水高上升的速度要比第二段时间内上升的缓慢.
5.【分析】根据图象分析出甜甜从家出发到莲花山公园去玩再返回的家的过程,进而判断即可.
【解答】解: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纵轴上数据表示路程,单位是千米,每格代表1千米,甜甜家到莲花山公园相距6格,即6千米,所以A说法正确;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甜甜从家出发到莲花山公园的路上休息了20分钟,所以B说法正确;
10时到达莲花山公园,10时40分开始回家,所以在莲花山公园玩了40分钟,不是玩了1小时,所以C说法错误;
用路程除以甜甜返回用的时间就是甜甜返回时速度,6÷=18(千米),所以D计算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能正确根据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知:4月份的折线最低,所以利润最少,由图知是20万元,所以A对.同理,10月份的折线最高,为50万元,B也对.1~4月份呈下降趋势,所以C对.4月到10月、11月到12月,折线上升,但是10月到11月是下降的,所以D错.
【解答】解:4月份的折线最低,所以利润最少,由图知是20万元,所以A对.
同理,10月份的折线最高,为50万元,B也对.
1~4月份呈下降趋势,所以C对.
4月到10月、11月到12月,折线上升,但是10月到11月是下降的,所以D错.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运用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解题.
二、判断题
7.【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8.【分析】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更容易比较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
【解答】解:两组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一般用到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较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比较容易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比较容易看出单个数量与总量的关系。
9.【分析】数量的多少,在折线统计图中用点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折线统计图中表现为折线坡度的变化。
【解答】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晰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0.【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三、填空题
11.【分析】通过观察统计图可知,A市降雨量高于B市的月份有2月、3月、4月、6月,共4个月份。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前半年A市降雨量更高的有4个月份。
故答案为:4。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2.【分析】结合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即可。
【解答】解:250+325+316+305+200+250=1646(度)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合计
月耗电量(度) 250 325 316 305 200 250 164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表的填充,关键利用统计图中所给数据完成统计表。
13.【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要反映最近两周你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单式折线统计图.
故答案为:单式折线.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14.【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要清楚地表示一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效果好.
故答案为:折线.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四、解答题
15.【分析】(1)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两人的成绩都呈上升趋势,甲提高的较快;用甲反思的时间减去乙反思的时间,除以乙的反思时间;用乙做题的时间减去甲做题的时间,除以乙的做题时间,计算并完成填空。
(2)喜欢甲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学习的效果来回答。
【解答】解:(1)(3﹣2)÷2
=1÷2
=50%
(5﹣4)÷5
=1÷5
=20%
答:总体上看两个人的成绩呈现上升趋势,甲的成绩提高得快;甲比乙反思的时间多50%,甲比乙做题的时间少20%。
(2)我喜欢甲的学习方式,因为家能够用较多的时间反思,对于学习中的不足更好加以改善,容易提高成绩,学习效果较好。(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上升,甲,50,20。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完成填空并回答问题。
16.【分析】(1)通过观察统计图可知,乙地的空气质量较好。
(2)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这一周乙地有2天天空气质量为优,甲地有3天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3)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答。
(4)答案不唯一。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粉尘主要指固体小颗粒。因此我建议:提倡低碳经济,少用劣质煤作燃料,使用清洁能源。
【解答】解:乙地的空气质量较好。
(2)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这一周乙地有2天天空气质量为优,甲地有3天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3)5÷7=
答:甲地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天数占该周的。
(4)答案不唯一。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粉尘主要指固体小颗粒。因此我建议:提倡低碳经济,少用劣质煤作燃料,使用清洁能源。
故答案为:(1)乙; (2)2,3; (3);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统计表的特征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应用题
17.【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六年时间近视学生人数整体趋势是上升趋势。
(3)折线最缓的五年级到六年级上升最慢。
【解答】解:(1)如图:
(2)这个班六年时间近视学生人数整体趋势是上升趋势。
(3)从五年级到六年级近视人数上升得最慢。
故答案为:上升趋势;五,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表的填充,关键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8.【分析】(1)由统计图的横坐标即可看出,护士每隔1小时给病人测一次体温.
(2)折线统计图最高的地方表示病人体温最高,为39.4°;折线统计图最低的地方表示病人体温最低,为:36.6°.
(3)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病人的体温大体呈下降趋势.
(4)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解答】解:(1)护士每隔 1小时给病人测一次体温.
(2)这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 39.4℃,最低是 36.6℃
(3)这名病人5~17时的体温是呈下降趋势.
(4)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故答案为:1;39.4;36.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 的应用,关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