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住
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商
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农
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工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行
六、医疗与公共卫生
医
《经济与社会生活》
采集、渔猎
种植、畜牧
腌制、风干等
温室种植、
新型制冷设备
冷链物流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食物
生产
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
文明
社会
农业
宏观
中观
微观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谁: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目 录
CONTENTS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约前2070年
约9000年前
907年
前3500年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
两河流域产生文明
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一次社会分工
畜牧和农业分离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约1万年前
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人类经济第一次革命
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时空坐标
前221年
前475年
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铁器得到推广
小农经济形成
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统一封建王朝建立
精耕细作农业开启
(一)采集渔猎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生产:用木、骨、石材质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2.生活:迁徙生活、群居生活、女性的主要地位,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3.特点: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
(一)采集渔猎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
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标志: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3、特点:
早期农耕中心区域与主要家畜的驯化
小麦、大麦
粟
水稻
玉米、甘薯
山羊、绵羊、牛等
猪和狗
骆马
(一)采集渔猎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
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标志: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3、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一)采集渔猎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
2、标志:
3、特点:
4、表现:
农业起源区域 农耕作物原产地 被驯化的家畜
西亚 小麦、大麦 绵羊、山羊
东亚(中国) 粟和水稻 猪和狗
中南美洲 玉米、甘薯 骆马
(一)采集渔猎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
2、标志:
3、特点:
4、表现:
5、影响:
材料一: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材料二: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情 境 一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开始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三: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材料四: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情 境 一
(2)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②手工业产生;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材料五: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情 境 一
(3)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古埃及太阳历
夏小正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一)采集渔猎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
2、标志:
3、特点:
4、表现:
5、影响:(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2)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3)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4)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
(一)四大文明古国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共性:灌溉农业发达;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2.差异:作物、土地、水系及地理环境差异等 。
材料 他们要取得收获,并不需要用犁犁地,用锄掘地,也不需要做其他人必须做的工作。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然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到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希罗多德《历史》
学习任务1:
阅读教材P4—5页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情况,完成下列表格。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区域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材料 汉谟拉比在扩张过程中,将大量土地变成王室地产。但王室无力亲自经营大片土地,因此将土地分成份地交给不同阶级的人耕种……既有大商人、手工业者和国家公职人员,也有士兵……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区域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区域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战国以后)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生产模式: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
(2)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自给自足性。
⑥坚韧性: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复制再生。
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产品亩产量,使单个家庭的生产成为可能;小农户的经营方式又使得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时至今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然受到个体经营模式的影响。
西西里、埃及和黑海地区的谷物,爱琴海北岸的木材,中欧的金属,都流向希腊本土,希腊本土的陶器、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则输往埃及、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
1、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
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2、因地制宜:土地肥沃区轮作谷物和蔬菜;
地力较差区种植葡萄和橄榄。
3、奴隶制经济: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劳动。
古罗马
①食物生产:
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社会生活:
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美洲
(1)食物生产:
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2)土地制度: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主人可以获得一片份地并终生使用。两年不耕种村社收回。
区域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尼罗河
流域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战国以后)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生产模式: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大麦、小麦
因地制宜
奴隶制经济: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劳动
谷物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
贵族私有制和村社公有制的并存;
家庭份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