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4 10: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知识回顾
1.在人类早期远古时期,食物采集和渔猎阶段,食物采集的特点?
2.原始农业出现对社会的影响?
3.列举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
4.说明国家产生的过程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
2、认识食物物种的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教材第8页
根据地图和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食物交流
一、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10页内容,了解“美洲物种的外传”情况,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① 15C末16C初传入(观赏)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推广,成为主粮和饲料。
③17世纪传遍欧洲,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并进)
②种植情况: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材料一: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 ——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
——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
情 境 一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甘薯能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
②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人(陈振龙)的引种、推广;
③政府的倡导;④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⑤甘薯具有适应性较强、产量高的优良特征。
材料三:(甘薯)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草木之实亡厌,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 ——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五十
情 境 一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①有利于解决粮食饥荒问题;
②延长了中国人的寿命;
③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① 15C末16C初传入(观赏)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推广,成为主粮和饲料。
③17世纪传遍欧洲,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并进)
②种植情况: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
明朝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提问
1.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C
2.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一鸣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来自西番,故名。”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
A.马铃薯 B.番茄 C.辣椒 D.南瓜
B
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的推广:
类 别 物 种
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 甘蔗等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的推广:
2、禽类的推广:
用 途 物 种 影 响
用于役畜 牛、驴、骡
用于食用 猪、羊、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的推广:
2、禽类的推广:
3、非洲物种的传播:
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情 境 二
根据咖啡的传播和咖啡馆的普及,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链接高考(2020山东等级考19)(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四、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1、物种交流的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一一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1)范围具有_____________
(2)交流具有_____________
(3)欧洲具有_____________
(4)内容具有_____________
(5)结果具有_____________
(6)时间具有_____________
全球性
双向互补性
主导性
丰富性
双重性
长期性
四、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1、物种交流的特点:
2、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一: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材料二: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突破9亿。
情 境 三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情 境 三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材料四:
材料五: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材料六: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情 境 三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五: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情 境 三
(5)新物种的引进冲击了传统思想和原有社会等级。
材料六:歙县,山地“开种苞芦,致山石剥削,石防山沙倾,霉月淫淋,乱石随水下,淤塞溪流,磕撞途径,田庐涨没”
——[清]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歙风俗礼教考》
材料七:池州、广德二府,“种植苞芦,每年翻犁土松,易于冲泻,于农田河道均有妨碍”
——《安徽巡抚彭龄为休宁县浯田岭等七处棚民已拆棚退山事奏折》,《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
情 境 三
(6)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知识小结
一、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
特点: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食物交流
过程:美洲物种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特点:交流范围扩大;物种种类增多,过程曲折;双向交流;影响世界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影响:积极—推动经济,提高产量,增加人口,改变饮食结构,扩大耕地;消极—水土流失
(2020·北京高考·20)(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
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4分)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