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课件(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4 13: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
1.含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文化运动。
欧洲的手工工场
托斯卡纳的美第奇别墅和花园
乌菲齐美术馆
2.背景
(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条件:
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条件: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3.性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实质。
提示:特点:资产阶级用古典文化为现实政治服务。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5.代表人物
(1)文学三杰
但丁 代表作《神曲》采用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但丁本人在梦境中游历三界,遇到各类古今人物的过程。抨击了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你再不用期望我的言语或手势;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 ——【意】但丁《神曲》
彼得拉克 代表作《歌集》最早提出“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我见她如此姣美地走过,我的灵魂战栗,不敢飞向她;她发出阵阵叹息,像在保卫自己,她是爱情之敌,也是我的冤家。哦,如果我没错儿,我在她高扬而阴郁的眉间,看到一丝怜悯的光芒,使我那颗忧伤的心豁然开朗。 ——《歌集》
薄伽丘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十日谈》。全书共包括100个故事,描写了佛罗伦萨的10名贵族青年男女因躲避黑死病到乡间别墅居住的10内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他们的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达·芬奇(1452—1519)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
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之中,认为艺术要表达
和歌颂人的丰富的感情,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2)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1475—1564)米开朗琪罗专注人体,他的塑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代表作《大卫》、《摩西》。
拉斐尔(1483-1520),从22岁到25岁,他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被称为“画圣”,代表作《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
15世纪后期起,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戏剧家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
戏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发掘了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塑造出丰满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英国戏剧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英国中部一富裕市民家庭,二十一岁去伦敦谋生。他在剧院当过演员,后来写剧本。
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个剧本(包括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十四行诗构思巧妙、音韵谐和、意境优美,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6.影响
①思想: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封建神学对人们束缚,为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
②学术:推动了文学艺术和哲学、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 ;
③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文明化;
④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⑤政治:天主教权威受到质疑,推动宗教改革的开展。
⑥自然科学: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的动荡。
积极性:


1、经济(根因):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专制、贪婪与腐败,引起社会
各阶层的反对。
3、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
4、目的: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教皇出巡
华丽的祭坛
纵情声色的生活
二、宗教改革
德国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罗马教会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教徒
(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①相同——义:灵魂得救的人被上帝称为义人。
②不同:“行”“信” ——实质是否定教皇的权威。
③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
新教主张: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影响: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 原则,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并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
西欧其他国家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加尔文宗宣称人因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泉源
英国的天主教会在国王亨利八世的带领下脱离罗马教廷;经过玛丽一世的复辟,最终由伊丽莎白一世完成改革。
宗教改革采用的方式及原因:
方式: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进行宗教改革。(在宗教内部,借助《圣经》的原始教义进行改革)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新教提倡的勤劳节俭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的建立,推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2.哥白尼日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3.牛顿力学体系建立
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4.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
5.近代科学建立的意义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思考近代欧洲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教会宗教
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
一是人类文化的权威不再是宗教宣扬的“信仰”,而是科学揭示的“自然”;
二是将“人”作为人类研究的正当对象,以科学为典范,对人文社会学科进行彻底改造;
三是以科学的理性论证和建构正当的社会制度。近代科学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理论方法和发展动力,有力地激发了启蒙精神的兴起与成长。
四、启蒙运动
史料一:“宗教改革”后,旧教和新教的斗争厮杀甚至战争,在各个国家都有,特别在法国尤其严重。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神学还占据着相当的地位。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史料二: 几位国王曾说: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路易十六:“因为我想这样做,这就合法。” 英王詹姆士一世宣称:“上帝直接赋予了世袭君主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人民的全部义务就是无抵抗的服从。
             ——吴恩裕:《西方政治思想史论集》
史料三:可以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逻辑延伸,或说是它们不可缺少、也不可避免的“续篇”。 … …在引起笛卡尔以来真个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了自觉地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神学羁绊、积累的必然结果。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史料四: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一部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宇宙,也支配了最小的物质。 … … 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及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1、背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
发源地
英国
中心
法国
扩展
德国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法国大革命
17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1688年
美国革命
1775年—1783年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2、启蒙运动进程与欧美社会转型
“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
对象
3、精神内核:理性主义
理性: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卢梭 孟德斯鸠 伏尔泰 亚当斯密 康德
人物 主张 共同点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亚当·斯密
康德
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
都反对君主专制
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
丰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新的高度: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思想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提出建立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等政治蓝图明确而又具体。
4、启蒙思想
材料 启蒙运动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启蒙运动的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2)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5、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处于元朝后期至明朝
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伏尔泰对儒家的德治推崇备至,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明智、最文明的国家”。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则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实行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宗法专制主义”。到18世纪末,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占了上风。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对比
大历史视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世界百年难遇的时代大变局,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大机遇,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大变局”,深刻认识国际格局演变与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叠加性、同步性、长期性,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而为人,我们如何存在于这个社会上?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家国情怀
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头脑
人文主义的复兴
人文精神的起源
人文主义的成熟
──古希腊
人文精神的湮没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反神权)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反王权、反教权、反神权)
人文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反教权、反神权)
——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
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化历程
课堂检测
1.他们在批判中世纪神学思想时,并没有完全采取纯粹的世俗主义态度。相反,他们创造性地阐发了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想想资源,采取了“借神颂人”的理论模式。借助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来颂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尊严。属于“他们”主张的是
A.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B.反对世俗君主专制
C.追求人的价值尊严
D.怀疑神灵人性至上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利用宗教题材反对神学思想,材料中论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手法,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C正确;A和B属于启蒙运动思想主张;D属于智者学派思想主张。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主要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进行反对封建,宗教改革从宗教领域打击封建主义,故C正确;二者都没有改变西方宗教信仰,故A错误;宗教改革是弱化了教会的世俗权威,故B错误;D是启蒙运动的意义。
点睛: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朽、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反封建,反对的只是天主教会的盘剥和教皇的特权地位,二者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但都未否定宗教信仰。
3.15世纪,意大利一些画家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对象,开始对解剖与透视进行研究,如达·芬奇就解剖过大约30具人体标本,并绘制了上百幅解剖画稿。这表明
A.人文精神出现严重缺失 B.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C.科学与艺术走向了结合 D.艺术家要必备生物知识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了艺术的真实而解剖人体,这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故C项正确;解剖人体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绘画中的人物,这是对人的注重,是人文精神的彰显,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的标志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排除B项:D项说法明显错误,艺术家不一定具备生物知识。
4.顶峰时期的文艺复兴,意大利中上层阶级对于教会的感情里掺合着极度蔑视的反感,但默认着日常生活中表面的宗教习惯和一种信赖圣礼和圣典的意识。对于本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人文主义者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虔诚 B.文艺复兴没有影响到意大利中上阶层
C.意大利对宗教改革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D.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意大利中上层阶级……默认着日常生活中表面的宗教习惯和一种信赖圣礼和圣典的意识”,说明人文主义者对宗教表现出一定的虔诚,故A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意大利文艺复兴局限于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上层,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意大利与对宗教改革的需求并不强烈,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思想,充斥着对封建阶级特权的不满,故D正确。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B选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封建特权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C选项错误,他的思想没有体现出理性的特点。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