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4 16: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同学们,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或者写鲁迅的作品,你们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 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却以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青年。他给予那些失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进步青年鼓励,给予他们父亲般的慈爱,温暖的关怀,更用思想为他们竖起精神的旗帜。青年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之一。鲁迅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很多人撰文纪念。在众多怀念鲁迅的文章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独树一帜,其原因何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探寻。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舀( ) 轻捷( )  校对( ) 藤躺椅( ) 
抹杀( ) 调羹( )绞肉机( )悠然( ) 
喘着( ) 腻( )  摘掉( )  阖 ( ) 
揩( ) 疙瘩( ) 深恶痛绝( ) 瞿 ( )
咳嗽( )腻( )
yǎo
jié
jiào
téng

tiáo gēng
jiǎo
yōu
chuǎn

zhāi

kāi
gē da


ké sou

2.理解并积累词语
安顿:安详,安稳。
揩:擦、抹。
旷代:历时长久。
抹杀:彻底勾销;完全去掉。
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校对:查对、订正。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疙瘩: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等。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梳理结构
1.知内容:(写什么)
(1)迅速默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笑声“明朗”的特点。
第二部分(2):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走路“轻捷的特点。
第三部分(3-13):概括写鲁迅先生的待人、饮食情况。
第四部分(14-17):鲁迅先生同“我”开玩笑。
第五部分(18-23):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对“天晴啦,太阳出来啦”的喜悦之情。
第六部分(24-26):写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的态度。
第七部分:(27-30)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及校样纸随随便便的态度。
第八部分:(31-34)许先生每天愉快地从早忙到晚。
第九部分:(35-40)夜里去看电影时,鲁迅先生对“我们”的照顾。
第十部分:(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第十一部分:(43-54)鲁迅先生夜间写文章时的情景。
第十二部分:(55-60)鲁迅先生尝海婴碟里的鱼丸。
第十三部分:(61-63)鲁迅先生在小事上也认真细致。
第十四部分:(64-67)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忘我地工作。
(2)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一件小事。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自己语言。
第一部分(1):
明朗的笑声
第二部分(2):
轻捷的走路姿态
第三部分(3-13):
夜谈沉思
第四部分(14-17):
饮食习惯
第五部分(18-23):
开玩笑
第六部分(24-26):
会心一笑
对校样不以为意
第七部分(27-30):
许先生的忙碌
第八部分(31-34):
第九部分(35-40):
看电影的路上
别样的休息
第十部分(41-42):
第十一部分(41-42):
待客与深夜写作
第十二部分(55-60):
尝鱼丸
第十三部分(61-63):
包要寄出的书
第十四部分(61-63):
忘我工作
(2)以上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休闲娱乐、日常琐事、读书写作等。
2.明目的,知主旨(为什么写)
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1).结合文中叙述的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你的理解,在课本旁边的空白处写上你的阅读批注。
提示:①写出批注的角度; ②标出课文中的词、句或段;③用从“‘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__ 的鲁迅”的形式写批注。
示例: 这样写批注
我从“神情姿态”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批注:从“抓”“扣”“伸”“走”一系列动词里,我看到了一个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鲁迅。
交流展示:
①我从“神情姿态”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批注:从明朗的笑声里,我看到了一个爽朗乐观、平易近人的鲁迅。
②我从“接人待物”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批注: 从“一定嘱咐”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真诚关心、体贴朋友的鲁迅。
③我从“接人待物”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批注: 从“冲”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看到了一个爽朗乐观、热情好客、平易近人的鲁迅。
④我从“接人待物”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批注: 从“还是”“常常”等词语里,我看到了一个负责、对青年既严格要求又深切关爱的鲁迅,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鲁迅。
⑤我从“接人待物”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 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批注:从“不以为稀奇”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以名人自居、豁达宽厚、谦逊、淡泊名利的鲁迅。
⑥我从“接人待物”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陪到夜里十二点……
批注:从六个“陪”字里,我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耐心真诚的鲁迅和一个时间不属于他自己, 他的生命,属于大家,属于所有需要他的人的鲁迅。
⑦ 我从“接人待物”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批注: 从“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里,我看到了一个关爱家人、先人后己的鲁迅。
⑧我从“饮食起居”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批注:从三个“喜欢”里,我看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饮食有偏好的鲁迅。
⑨我从“饮食起居”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批注: 从“我再吃几个吗?”的语言里,我看到了一个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爱意以及对小辈的体恤的鲁迅。
⑩我从“休闲娱乐”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批注:从和我调侃与玩笑的话语“好久不见,好久不见”里,我看到了一个幽默诙谐的鲁迅。
我从“休闲娱乐”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批注: 从“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中,我看到了一个心态平和、外表朴实、不张扬和慈爱的鲁迅。
我从“休闲娱乐”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批注: 从“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里,我看到了一个珍惜时间的鲁迅。
我从“日常琐事”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批注:从“尝鱼丸”的体验与话语里,我看到了一个民主,关心、体察孩子,遇事不盲从,做事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鲁迅。
我从“日常琐事 ”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批注: 从“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里,我看到了一个工作严谨、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鲁迅。
我从“读书写作 ”的角度谈我眼中的鲁迅。
文中语言:“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批注:从“坐到书桌边 ……还是坐着 ……仍旧坐在那里”里,我看到了一个工作敬业刻苦、坚韧顽强的鲁迅。
(2)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作者眼中鲁迅的形象
链接中考:“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从人物形象角度,给《回忆鲁迅先生》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写作提示:① 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鲁迅是一个爽朗乐观、热情好客、平易近人的人;一个豁达宽厚、谦逊、淡泊名利、诙谐幽默的人;一个关心青年、严格要求、教诲耐心的人;一个民主,关心、体察孩子、尊重妻子的人;一个认真严谨,遇事不盲从、实事求是的人;一个珍惜时间、敬业刻苦、坚韧顽强、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人。
(3)理解作者的情感
文章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展现了伟人情怀,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明写法(怎么写)
①明文章结构安排
作者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每一个片段都以空行隔开。
②明文章选材
本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展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
③明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反衬的手法、侧面烘托
二、小组合作 探究问题
1.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1)了解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萧红:原名张(nǎi )迺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1930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鲁迅先生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与鲁迅一家结下深厚情谊。她是鲁迅先生精心培育的文学青年之一,受鲁迅影响很大。
萧红
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2)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3)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文中写到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写到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 韭菜盒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写到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切;还写到了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2.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3.本文的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要用大量篇幅写许先生?
许先生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宽容、隐忍、坚毅等品质,展现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情。鲁迅先生与许先生不仅是一对夫妻,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鲁迅先生病重后,许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理解包容展现了鲁迅先生执着的一面,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4.小组合作,讨论旁批里的问题
①:“‘喜欢吃硬东西’,有人认为这里暗示了鲁迅性格的刚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不同意,爱吃硬饭是鲁迅的饮食偏好,与性格刚硬无关,说法太突兀了,有拔高人物之嫌。
②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形成对比,突出鲁迅先生的辛苦;海婴和许广平都是鲁迅先生的家人,这样写,使文章更真实,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我说:“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④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如果把陪到八点钟,十点钟”这句删去,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把这句删去,就表现不出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
三、揣摩、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落,揣摩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展示
①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②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③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这是本篇中比较少见的景物的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太阳是明亮的,照着隔院子的人家,照着夹竹桃,也是明亮亮的,景色朴实平常而又十分温馨和谐,成为鲁迅先生的“睡”的背景和衬托;从本文的“回忆”和“悼念”的特点看,这样的景物描写又别有深意:在奋斗终身的鲁迅先生身后,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世界,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
2.就你的认识,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本文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问题
1.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应该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生活琐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这样写很好。萧红采用的是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人物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外,作者通过女性独特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凡人小事的好处是:
(1)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2、有人说本文的内容给人一种流水帐的感觉,你是如何看的?
(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总之,这种写法不仅没有流水帐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更亲切,更真实,更有人情味。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 学习本单元前几课写人的方法,以《我的好朋友》或《我的老师》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