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4 14: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民主法制国家
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 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 证明“弱国无外交”
C. 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 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如图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  )
14.3战争爆发
14.4和平协定
14.5清朝失败的原因
14.6战争反响: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14.7战后的对外关系:三国干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觐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表明(  )
A. 太平天国政权的现实背离了起初的理想
B. 太平天国政权已非常腐败、摇摇欲坠
C. 杨秀清、韦昌辉等人功勋卓著
D. 洪秀全已经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
如图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标题。据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 近代开端
B. 走向共和
C. 军阀割据
D. 国家统一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____,____;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13: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1921-1935年应该是(  )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D.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如图是两张纪念邮票,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管理制度。两者都有法定的自治权,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
A. 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 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C. 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D. 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小明査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
A. 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B. 建国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C. 建国以来宪法发展历程 D.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都有关国家的统一大业
B. 都适用“一国两制”
C. 都需要根据相关的历史根源来理性慎重处理
D. 都要通过外交途径
20世纪80年代,祖国统一大业出现重大进展。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环境。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
①按照“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其在中国特权
③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观察如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1972年建交高峰促进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 三次建交高峰都坚持了不结盟的原则
1950年初,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一认识(  )
A. 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 否定了“一边倒”方针
C.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
电视剧《外交风云》细数新中国外交峥嵘历程和光辉岁月,全方位地展现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外交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外交风云”中留下的下列重要而珍贵镜头,从一个侧面说明新中国(  )
A. 外交原则的适时调整 B. 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
C. 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D. 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
下列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最恰当标题是(  )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
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B. 民主不仅仅限于男性,妇女也同样享有
C. 不利于雅典政治经济的发展
D. 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弊端)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的民主是少数贵族的民主 B. 直接民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C.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如寡头政治 D.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一条规定,“除威士塔修女外,妇女受终身的监护”;在《罗马民法大全》里规定,“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这一变化表明(  )
A. 罗马法律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B. 罗马法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界限
C. 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D. 罗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高
“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这段话说明罗马法( )
A. 强调维护自由平等 B.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 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D. 成为雅典民主的基础
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学者在研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特点时作了高度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循环往复”——“借尸还魂”。欧美国家分别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
①君主是真正的虚君
②总统共和制
③总统任期7年
④民主是虚,专制是实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民主共和制下的美国总统与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的区别有(  )
①是否为国家元首
②是否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③是否由民主选举产生
④是否受立法权制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程汉大在其《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称:“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全新的政体”开始确立的标志是(  )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颁布
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有人说,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总统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对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选谁都差不多。他这样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美国(  )
A. 两党的政见完全一致 B. 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 选举程序具有欺骗性 D. 公民民主自由意识淡薄
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 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直未改变,这反映了(  )
A. 启蒙运动使法国思想极其活跃 B. 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C. 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在于(  )
①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③直接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
④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订一个研究课题(  )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C.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D. 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
这一事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深刻的社会革命。对20世纪的历史,不管是对世界史、还是制度史、社会思想史,郝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据此推知,这一事件(  )
A. 发生根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的紧密联合
C.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
A. 全球化趋势 B. 多极化趋势 C. 一体化趋势 D. 区域集团化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病死,美苏两国处于最紧张的全面对抗之中。期间,还爆发了一场其中一国直接参加、另一国间接参加的热战。这场“热战”是( )
A. 朝鲜战争 B. 越南战争 C. 德国分裂 D. 古巴导弹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党的十九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材料二:“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方明史》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材料四: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修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材料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
(2) 根据材料四、五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四: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动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
(1) 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发展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纳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
(4)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概括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特性。
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材料二: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 材料一所指的“两位学者和战士”是谁?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这一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
(2) 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秦律的颁行只能说明秦朝运用法律维护其统治,不能体现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B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即御史大夫;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A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图片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不涉及割地、开埠,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是其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同点,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同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3.【答案】C
【解析】根据“三国干涉”“割地狂潮”,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故选C;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没有掀起“割地狂潮”,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越来越像古代的专制帝王,整个太平天国,等级明显,而太平天国的理想,却是建立平等、互助互爱的人间天国,故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中出现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三个人物,可知时间在天京事变之前,这时太平天国还没有由盛转衰,谈不上“摇摇欲坠”,故B项错误;
“杨秀清、韦昌辉等人功勋卓著”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的政权,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B
【解析】依据剧本中的第一幕是武昌起义;第二幕是民国建立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即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因此剧本名称是走向共和,故B项正确。
A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
C项是辛亥革命之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
D项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剧本中的第一幕是武昌起义;第二幕是民国建立,结合辛亥革命的成就分析。
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长期以来的分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故B正确;
A中的五四风雷应指的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符合题意;
C中的星星之火应为大革命失败后,在毛泽东同志率领下建立了井钢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不能包括1921-1927年时期的内容,C排除;
D中的国共对峙指的是1927-1937年的十年对峙,两党分裂,不能涵盖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特征,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答案】A
【解析】两图分别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所,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A项正确;
B项不是主要不同,排除B;
高度自治与完全自治的表述错误,排除C;
后者是把英国殖民者赶出香港,是中国人当家做主,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港澳的回归,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征以及港澳回归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特征。
8.【答案】C
【解析】A.新时期应该是1978年以来,材料中涉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B.建国初期应该是指之前,大概是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
C.时间可以看出,涉及到1949年到1982年,反映的应该是建国以来的宪法发展历程。
D.时间没有涉及到近代中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法制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和现代中国的时间界限,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时间特征。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港澳问题涉及中国和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而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能用外交途径解决,故D项不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共同点,但符合题意;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涉及国家统一大业,排除A项;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可用“一国两制”解决,排除B项;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需要根据相关的历史根源来理性慎重处理,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要求学生结合祖国统一大业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要搞清楚香港问题和海峡两关系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0.【答案】D
【解析】①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
②是1987年10月;
③是1979年;
④1984年底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要求学生结合港澳回归以及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港澳回归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①②③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④。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知识点,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知识迁移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
A.1949年国际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并把中国纳入全球战略的轨道,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革命给予支持和同情,故A正确。
B.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故B错误。
C.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故C错误。
D.不结盟的原则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表明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开拓了崭新的外交局面。
14.【答案】B
【解析】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排除A;
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七十年代中国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空间逐步打开,所以B正确;
七十年代中美关系逐步改善,C不能全面反映,排除;
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外交,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外交风云”。
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分道扬镳”反映出60年代与苏联关系的破裂,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两项错误。
斗智斗勇是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体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热潮,“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能准确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征,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新中国各个时期外交特点的把握。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对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6.【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的是三次改革的共同目标是雅典民主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正确的是C项,妇女不具备公民的资格,排除A项;
B项不符合雅典的事实;城邦政权向公民开放,不是所有的人;
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具体考查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共同点。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共同点,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背景、发展过程以及评价。
17.【答案】D
【解析】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是保证和鼓励公民参政的权利,公民主要是小农和小作坊主,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是保证和鼓励公民参政的权利,公民主要是小农和小作坊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1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直接民主的做法极易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故B正确。
A与材料意思相反,C不是材料主旨,D没有揭示材料本质,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以城邦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其民主的特点是: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19.【答案】D
【解析】材料“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对妇女权利的保护,说明罗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提高,D正确;
材料未涉及对财产的保护,A排除;
《十二铜表法》维护的是罗马公民的利益,BC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结合罗马法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是维系罗马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推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这种传统,也被后世的人们所继承发展。比如仿效罗马法来立法,学习罗马的司法审判程序。故C正确。
AB.均与本题无关,故排除AB。
D.雅典民主的基础,显然不是罗马法。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民主进入了黄金期,这时罗马才刚刚出现成文法。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循序渐进”指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君主是真正的虚君;“独辟蹊径”指的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循环往复”指的是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其总统任期为7年;“借尸还魂”指的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政体下,德皇拥有巨大的权力,其政体具有民主是虚,专制是实的特点。因此,对应正确的是①②③④,D项正确;
ABC项对应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要求学生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都是国家元首,故①排除;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由内阁掌握行政权,而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拥有行政权,故②正确;
英国国王是世袭君主,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③正确;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国王受到了议会的制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与国会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④属于相同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3.【答案】B
【解析】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B正确;
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了前提,A错误;
责任内阁制形成是英国君主立宪完善的标志,C错误;
议会改革是君主立宪制的发展,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开始确立的标志”。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英国《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4.【答案】B
【解析】A中“两党的政见”不可能“趋于一致”这不符合史实,因为之所以是两个政党,就是因为有不同的政见;
B正是因为存在分权制衡原则,所以无论那个歌政党当选都不会独裁和专制,所以作者才认为选谁都一样。
C说选举具有欺骗性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D;正是因为存在分权制衡原则,所以无论那个歌政党当选都不会独裁和专制,所以作者才认为选谁都一样。
D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的民主意识淡薄问题,所以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代议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再结合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三权分立的相关知识,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分权与制衡”的认识与理解。
2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平均每7年更换-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直未改变“可以看出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平均每7年更换-部宪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其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①②④都对。
但巴黎公社起义带有自发性,并不是在《共产党宣言》直接指导下发生的,排除③。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用鲜明透彻的语言阐述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宣言》不仅对西欧而且对世界,不仅对发表的那个时代而且对当今时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宣言》科学解答了那个时代的基本问题。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发展;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进入了狂飙突进阶段;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在生产方式上,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和农业,工业社会真正来临。在社会结构上,与传统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和阶层日益没落,与机器大工业相联系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主要阶级。
27.【答案】C
【解析】A.巴黎公社不是十月革命的表现。
B.俄国十月革命不是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
C.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表现。
D.二月革命与巴黎公社联系不密切。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指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爆发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故D项正确。
十月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故A项错误。
B项是第一国际建立的意义,排除。
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判断出这一事件是指十月革命,结合其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上世纪40年代末,美苏冷战爆发,到1953年斯大林病死,双方的关系很紧张。在这期间,1950~1953年还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直接派军队进入朝鲜半岛,支持大韩民国。而中国在斯大林的授意下,派志愿军赴朝鲜参战(抗美援朝),支持金日成的北朝鲜政权。同时苏联也提供了武器和其他支持,属于间接参与。故A正确。
B.越南战争是从1955~1975年,与本题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
CD.德国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都是冷战时期的重大事件,不属于热战,故排除CD。
故选A。
31.【答案】【小题1】(1)区别根据材料一的意思是商汤就是民主,就是人民的主人,当时是奴隶制,商汤就是最大的奴隶主,因此这里就是指最高统治者的意思。根据材料二“做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就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可是这里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是三大政治制度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做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大任务,根据材料四“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修全我们国家的法制。”可知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律。
(2)特点,根据材料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可知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材料五“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发展轨迹,从古至今的政治制度发展,可以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材料一中的“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材料中的“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
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做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任务: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律。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发展轨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向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过渡,最后发展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考查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的区别,以及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2)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法治建设。主要考查我国现在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及其趋势。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2.【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三幅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君主专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第二小问的趋势,结合第一小问的措施分析其特点即可。
(2)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二“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可以得出观点是国家应当由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第二小问的局限性,结合所学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性质以及方式分析。
(3)第一小问的办法,依据材料三,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分析。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四,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
(4)本小问的特点,依据四则材料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
(1)措施: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君主专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主张:国家应当由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精英政治)
局限性①范围:仅仅是少数人的民主、男权民主。②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确立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美国:制定1787宪法,确立联邦制。
(4)基本特性:多样性。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三幅图示,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及清朝的军机处及其影响分析。第二小问的趋势,结合第一小问分析;(2)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局限性,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在范围、性质以及方式方面的局限性分析;(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分析。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四,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4)本小问,结合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以及美国共和制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答案】【小题1】战士:马克思、恩格斯。
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俄国、中国。
【小题2】方法: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小题3】差异: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认识:马克思主义要与本国国情(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及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第4页,共5页
第5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