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目测、重叠、测量等方法来比较面的大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初步掌握通过数格子比较两个面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吗?在这间教室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隐藏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面”。
师:在我们这间教室里,你发现了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在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走到物体旁边,通过用手指或者摸一摸等方式,一边感受一边介绍。
引导学生感受黑板、课桌、书本、作业本、地板等物体的面。
2.教学例1。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并在小组里交流感受。
学生开展“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
全班交流摸物体表面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摸的是课桌的面,比较平整。
生2:我摸的是数学书的封面,很光滑。
生3:物体的面摸起来有点光滑,凉凉的。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光滑”指的是面比较平整,即平面。
3.教学例2。
(1)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很多物体的面,这些面有大有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让学生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比较的是哪两个物体的哪个面,大小如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比较的是黑板和课桌的面,黑板的面大,课桌的面小。
生2:我比较的是课桌的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课桌的面大,练习本的封面小。
(2)小结: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有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直接用眼睛分辨出来。(板书:目测法)
(3)在黑板上出示两个平面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且用眼睛看就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提问: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你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明确: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师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它们在数学上被叫做面积。(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教学例3。
(1)教学“测量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的长长一些,一个长方形的宽长一些。
质疑:你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第一个长方形大,有的学生认为第二个长方形大。
提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自己的判断?
学生尝试独立比较后,发现用目测的方法去比较,无法得到比较的结果。
追问:目测的方法不适用了,现在该怎么办?
教师利用课件在这两个长方形上显示出方格,并引导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小结:当目测法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格来测量,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学不规则图形的数格子方法。
出示教材第26页例3下面的方格图。
师:你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片树叶面积的大小吗?
学生独立数格子。
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数出的两片树叶各占几格。对于不满一格的部分,自己又是怎样数的。
师根据交流明确:不满一格的可以直接将它们当作半格。
让学生运用“不足为半”的方法重新数,并比较出两片树叶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请同学们动手在方格纸上围2个图形,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并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学生动手围图形,数方格,并比较大小。
2.完成教材第27页“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同桌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验证是否正确(面积是否等于16个方格)。全班展示,看谁画的图形最有创意。
四、课堂小结
师:对于这节课,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面积的概念。
生2:我会用目测、重叠、测量等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3:我会根据“不足为半”的规则,数出不规则图形的方格数。
教学板书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目测法 测量法(数格子):不足为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