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朝代】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这里的汉皇指的是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目录
CONTENTS
01.
居安忘危葬盛世
02.
刀兵四起李唐终
03.
五代十国分南北
材料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材料二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在755年到763年间发生的哪一战乱景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导致了什么后果?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答案:1、安史之乱
2、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人口死亡。
杜甫画像
材料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问题:1、依据材料说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课本,说明“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答案: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主要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范阳
洛阳
长安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的典型案例及其后果
杨贵妃画像
杨国忠画像
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逼自杀、杨国忠被杀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朝代】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资料卡
安史之乱 1.时间:755年 2.叛乱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
3.叛乱发生原因
内因:唐玄宗追求享乐,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外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5.藩镇割据概念:名义上听命于朝廷,实际上是脱离中央政权控制的割据势力,典型表现既“将帅专兵,武将掌权”。(军阀)
安禄山
史思明(剧照)
唐玄宗
材料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安史之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就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也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地区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藩镇割据期间,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朝廷能控制地盘日益缩小,只能加倍剥削、役使控制区内的人民;藩镇在其控制区内更是增加赋税、兵役、徭役,滥施刑罚,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统治。这些,都是阻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藩镇与中央的关系。
1、原因:唐政府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并任命其降将为节度使;为防止少数民族的进扰,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实行以方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和江淮流域广置藩镇。
2、关系:朝廷无法控制节度使,节度使把持辖区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表面上遵奉朝廷,实际各自为政。
重点突破·安史之乱与唐朝国力
材料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3、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简单评价唐玄宗。
答案:1、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能力提升
2、安史之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统治者要勤政爱民等(言之有理即可)
3、简评: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能够励精图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后期是一位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的封建帝王,导致朝政腐败,最终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全面评价)
材料 北方人口大为减少,唯有东南地区有余粮(主要是大米)可供输出。因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只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手段的大运河,突然成了唐朝中央政府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摘编自【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问题:(1)依据材料指出在安史之乱前后大运河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安史之乱给唐朝经济及国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拓展延伸
答案:(1)安史之乱前大运河作为运输的一种补充手段;安史之乱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2)安史之乱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材料 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在中国哪个朝代最终完成?
小李认为由材料可以判定“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你赞同他的判断吗?为什么?
答案:安史之乱。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
拓展延伸
答案:不赞同。理由: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才最后完成。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问题:1.根据材料,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赏析以上诗词后,你认为诗词在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虚心纳谏;居安思危,重视军队建设;反腐倡廉,整饬吏治(答出一点即可) 2.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留存大量史料;抒发诗人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心声;感动读者、教育读者。
二、刀兵四起李唐终
资料卡
黄巢起义
起义原因: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领导者:黄巢 结果:失败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朱温灭唐
唐朝灭亡的时间:907年
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由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
材料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黄巢《不第后賦菊》
材料二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问题:1、材料一抒发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做了什么事?
2、材料二的黄巢起义,在哪里建立政权?“黄巢起义”有何意义?
3、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二、刀兵四起李唐终
答案:1、发动了黄巢起义。
2.在长安建立政权。意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只有勤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贴近题意即可)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资料卡
北方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
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北方)
性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的历史特征:国家分裂,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林立,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五代 历时 都城
后梁 907-923 开封
后唐 923-937 洛阳
后晋 936-947 开封
后汉 947-951 开封
后周 951-960 开封
十国 历时 都城
前蜀 891-925 成都
后蜀 926-965 成都
吴 892-937 扬州
南唐 937-976 金陵
吴越 893-978 杭州
闽 893-947 福州、建州
楚 896-951 长沙
南汉 905-971 番禺
南平 907-963 江陵
北汉 951-979 太原
注意点:五代十国时期,宏观而言,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则相对安定,这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材料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了什么影响?
唐朝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判断:
答案: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百姓难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忍受着巨大灾难。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错误 )
改正:南方改为北方
材料 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屡屡更迭,战争激烈而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各地军阀为了对付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严重。此外北方百姓经常遭受契丹蹂躏,苦难更深。广大中原人民渴望统一……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在割据政权互相攻伐、兼并的过程中,在契丹南进、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又逐渐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五代后期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最后是由哪个王朝结束的?
答案:趋势:逐渐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宋朝。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材料一 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二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天下尽裂为方镇,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据《新唐书·方镇表》记载,当时全国有藩镇42个,实际上远不止此。节度使的职位往往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五季纷争”反映出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什么历史时期?材料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危机?
答案:1、影响:使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五代十国。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2、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解释·安史之乱与五代十国的关系
再造统一当思危
材料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材料中的“一场兵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借鉴唐朝的教训,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安史之乱;重文轻武(抑武将,文臣统兵);作用: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文化、科技的发展。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