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 宋玉《九辩》战国 宋玉《九辩》
战国 宋玉《九辩》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 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国 宋玉《九辩》
战国 宋玉《九辩》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 杜甫《登高》战国 宋玉《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 柳永《雨霖铃》
自古逢秋悲寂寥
——唐 刘禹锡《秋词》
悲秋,是中国文学古老的传统 。
秋思
天净沙·
曲牌名
题 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元曲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58字以下。
“曲”分类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秋思之祖
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节奏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夕阳
枯藤老树昏鸦
枯,枯萎。
老,光秃秃的。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点明时间,与“昏”呼应。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写了什么景?哪几句是抒情的?
写景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景的句子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抒情的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写景
抒情
苍凉
温馨
荒凉
思乡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主 题
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板书设计
写景:游子漂泊行旅图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
思乡情·羁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