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语顺、语序
【知识积累】
语句衔接和排序,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句的连贯是中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对上下文语意连贯性的把握,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所以经常在中考语文中出现。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解题策略】
(一)记牢“六要”策略
前后句式要一致。(2)前后文意要照应。(3)陈述对象要一致。
前后色彩要一致。(5)前后情景要和谐。(6)语意条理要清晰。
(二)遵循排序“三读三步走”法
1.初读,把握排列总方向。
拿到练习题时,不要急于下笔标序号。要先默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熟悉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谁做什么?谁怎么样?说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这样能使我们把握住排列时的总方向。
2.细读,明确先后顺序。
仔细地读,根据其意知道这段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一般的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顺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
3.精读,巧排列。
我们读句子时,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从而来巧妙排列。精,就是找句子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巧,就是从句子中间寻找它们之间有联系或相同的词语。
如有些要求排序段落中有表示顺序的关键性词语,像“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现在”,“换句话说”、“与此同时”、“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等。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理顺句序也就简单多了。如果没有明显的关键性词语,就要更加仔细地阅读,弄清发展变化顺序。推敲句首,句尾词语,找出联系,使句子能合理衔接。
【常见题型】
1. 议论性语句的衔接和排序
例1: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依次是( )和( )。(只填序号)
。所谓“形散”,一般指行文的结构灵活多样,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指文章的主题集中。了解散文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欣赏散文。阅读散文, 。这样,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得到艺术享受。
A.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B. 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文学形式
C. 要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与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再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
D. 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再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与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答案】A、D【解析】解题可分三步:一是整体把握,明确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总分—承接”;二是进一步明确第一句是“总”,统领二、三句,故第一处应选A;三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断哪一句承接“阅读散文”才合适?选项C的思维流程是“联想想象——丰富意境——调动积累——联想想象”,明显不符合文学鉴赏的规律,选项D的思维流程是“调动积累——联想想象——丰富意境”,符合鉴赏散文的规则,故第二处应选D。
例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雨林区,砍伐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
②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
③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⑤然而这种做法效率极低。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④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①⑤②③④
【答案】C【解析】此文段中第⑤句是总论,第①句承接第⑤句从反面举例论证,第③句承接第⑤①句说原因,第②句承接第③句论述,第④句承接第②句论述。
2. 说明型语句的衔接和排序
例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
②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
③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
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⑤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
A.①④⑤③② B.①⑤④②③ C.④①③⑤② D.④⑤③①②
【答案】C【解析】这道题选择了有关“水立方”的材料,将它原有的顺序打乱,要求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这是典型的选择类衔接排序题。解题的方法:一是整体把握,初步理清内部结构。明确④是总写句,亮出说明对象,其他各句都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这一句的。因此,④应在第一句位置。由此可知选项A和B错,可初步排除。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顺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明确内部的明和暗的照应。例如根据转折连词“然而”,可以推断上一句应是说明ETFE膜“薄”和“轻”的特点的①;抓住表示并列的“也”字,可以推断它所在的句子应在①(说明特点“薄”)③(说明特点“耐压性强”)之后,据此又可初步排除选项D;抓住“此外”,可以推出“此”应是指①③⑤句说明的特点,“此外”一句是说相对而言比较次要的第四个特点,故②应紧随①③⑤。三是进一步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结合上述排除法,故应选C。
例2.台风是怎样生成的?要说明这个,先得说明为什么会有风。 ,突然一流动,那就是风了。( )
①空气到达地面之后,再向稀薄的地方冲过去。
②冷的空气体积收缩,变得稠密,密度增大,就是通常说的变“重”了,因而就下沉。
③热的空气体积膨胀,变得稀薄,密度减小,就是通常说的变“轻”了,因而就上升。
④风就是贴近地面的流动的空气。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B【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说明“风的形成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按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即什么是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排除CD两个选项,其次要注意语意的前勾后连,句④提到了“流动的空气”,那么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呢?根据句①“空气到达地面之后”语意可知,空气流动是自上而下,据此,中间两句排序应为③②,故此答案应该为:
3. 记叙型语句的衔接和选择
例: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画关云长的绘像; 。如果我们把关公的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的历史写下“忠义”两字。
①紫红色的面孔 ②浓正的长眉 ③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 ④丹凤的亮眼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答案】B【解析】解题步骤:一是分清部分和整体。如果某一选项把部分与整体混杂在一起,就可以考虑该项是错项,例如①和③写脸部整体,应连在一起,而选项C和D把①和③分离,就不妥当;选项C把②和④分离,更不妥当,因为②和④是对偶句式,不能拆散。二是明确由外而内的顺序;③表现的是一种内在气质,排列应在最后,由此可初步推断选项A和C排列不当。三是考虑部分描写的先后顺序。一般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先“眉”后“眼”,以眉衬眼,可推断②在前,④在后。综合上述分析,答案应选B。
4. 宣传广告语句的衔接选择
例:下面宣传语中四字短语之间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凝聚爱心,支援灾区。(街头横幅)
B. 保护草坪,请勿踩踏;爱护花木,请勿采摘。(公园告示牌)
C. 反对邪教,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崇尚科学。(社区标语牌)
D. 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生津补气。(药品广告)
【答案】B【解析】做对这一题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注意用语的宣传对象和使用范围,例如选项C属于社区标语牌,将“反对邪教”列入,就不够协调。二是注意前后搭配连贯和内在联系紧密。例如“关爱家庭”前用“反对邪教”就不如用“孝敬老人”;“崇尚科学”前用“珍惜生命”就不如用“讲究文明”。三是结合运用排除法,选项A用于街头宣传,将两个热点联系在一起,有鼓动性,妥当;选项B和D也都由并列关系短语组成,句式对称,并无不妥。结合上述分析应选C。
【典型题训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火花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
①是强健的风姿 ②是飞扬的流苏 ③是蹦跳的脚步 ④是急促的鼓点 ⑤是闪射的瞳仁
A.④②③⑤① B.③⑤④②① C.④①③②⑤D.③①④⑤②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①但是这些优秀并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客观情况、周围环境即使发生一丁点儿变化,优秀也可能变成劣势。
③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优势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
④如刻舟求剑,麻痹大意,更可能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败。
⑤因此,不能让经验主义冲淡了规律。麻痹思想遮挡了双眼,从而败在了优势上。
A.②⑤①③④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④①③
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____________,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____________;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____________。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④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
⑤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⑥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②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①④⑤
4.将下边的句子或短语分别填写在第⑥句中的四条下划线上,正确的顺序是( )。
⑥而到了冬天呢,只要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青海“冰鱼”呀。
①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便会飞快地涌来②在洞口点燃篝火③在冰面上凿开一个个洞④一条条自动地从洞口跃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C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 ;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 ;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 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 。读忠烈传,宜 。读奸佞传,宜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8.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
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微风拂面,萤火流逝,屋檐滴水B.萤火流逝,屋檐滴水,徽风拂面
C.徽风拂面,屋檐滴水,萤火流逝D.萤火流逝,微风拂面,屋檐滴水
11.填入文段空格中相应的句子,最贴切的一项是( )
其怡情也, ①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② 。
A.①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②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B.①最见于处世判事之时 ②最见于独处幽居之际
C.①最见于杂处群居之时 ②最见于读书演算之际
D.①最见于读书演算之时 ②最见于杂处群居之际
1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1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步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⑥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③④ D.②⑥①⑤④③
14.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顺序是 ( )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个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A①④③⑤② B⑤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⑤① D④③⑤②①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 ;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16.把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有了这样的认知,难得不让人产生敬畏。(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17.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②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③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④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⑤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A.⑤①③②④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①②④ D.①③⑤②④
18.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尊,因此遭受贬谪称为“左迁”。而在位次的排序上,地位次尊的人则居于最尊者的右边。
②在举行朝会的时候,则是背北面南为尊,故称帝叫做“南面”,而为臣则叫做“北面”。
③古时座次有着严格的尊卑之分。
④在筵席上,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A.②③④① 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②
20.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
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
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④人不好学,要想成才又从何说起呢?⑤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一个人生命却有限。
A.③①②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③①②⑤④?D.②①③⑤④
专题六 语顺、语序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这题是《安塞腰鼓》中的语段,所要填的内容与题目中的内容构成一个分句。乍一看“骤雨”一项,很难找到与它对应的答案,我们可以先用最明显的答案去填,如“乱蛙”与“蹦跳的脚步”相对,“火花”与“闪射的瞳仁”相对,“旋风”与“飞扬的流苏”相对,“斗虎”与“强健的风姿”(自古就有“龙从云,虎从风”的说法)相对,最后用排除法就只剩下“骤雨”与“鼓点”的对应了,所以这题应选A项。
2.【答案】B【解析】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本段文字的排序是:③总起句:优势---①转折句:但是,优秀变---②顺承句:优秀变劣势----④举例句:如----⑤总结句:因此。故本段文字的思路是:优势是积累---但会变---变成劣势--如刻舟求剑---因此别败在优势上,故选B。
3.D【解析】这题只要把题目看完就知道,“遗弃的绳子”与“扔在田野上”搭配,“河流”与“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搭配,“树林”与“藏匿童话”搭配,这样每一个空就都有两个选项,我们就要看它的语气的搭配了。“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与“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搭配,语气才连贯;“河流妄图躲开人类”与“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搭配,语气才一致;“树林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与“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搭配,语气才顺畅。所以这题应选D项。
4.【解析】把题目看完就知道,先敲开冰来,再点火,鱼就会出来了。因为鱼在冰下的水里太闷了,把冰敲开来,鱼就会来冰口这里呼吸氧气。如果是在夜晚,又有火光,鱼就会向有光的地方涌来。这样它的逻辑顺序就是:凿开洞→点燃篝火→鱼儿涌来→从洞口跃出,应选C项。
5.【答案】B【解析】首先确定首句:总起句③,排除AC.②和④句相比,④句放在句末不合适,②句与③首尾呼应。故选B。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前后文的句意是否连贯或衔接来思考,可用排除法,如,木匠心里盘算古松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据此可排除A、D项;++更不会去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可排除B项。成一幅……图”作一个总结就完了。这就是用“顺藤摸瓜法”找顺序,所以这题应该选D项。
7.【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根据句子隐含信息排列语序的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话从前两句可以看出,讲的是“读”的作用。读山水小品,应对应“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以此类推,不难判断所填内容是②④③①。
8.【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句子排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既要看横线前后的联系,又要注意重点词语的提示,如“高下”一词,实际上就暗示了排序的顺序。然后再通读六个句子,弄清句子间的逻辑联系,按照先“高”后“低”的顺序排列。最后再在选项中找出符合顺序的选项,通过筛选,C项符合这个条件。
9.答案:C 【解析】句子排序首先确定语段话题,再理清楚需要排列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关联词”“顺序词”“重复性词语”“指示代词”等词辅助排序。确定本语段话题是“衣食住行”的“衣”。由第一空横线前面的句子“为什么”,不难得出接下来的句子应该是“因为”,据此排除A、B选项。第⑤句的内容是对第①句的进步一补充说明,排除D,得出答案C
10.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是抒情性的语言,题干中“只”意味着,划线处与前文是对比关系,据此可以分析“狂风在你耳边呼啸”对应“微风拂面”;“雨在你眼前倾泻”对应“屋檐滴水”;“闪电在你头顶肆虐”对应“萤火流逝”,由此判断选C.
1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题要抓住示例句中“怡情”“长才”两词来理解,从意义相关的角度来判断。
12.答案A【解析】:此题运用排除法,⑤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先,排除B、C.⑥与⑦的排序根据①可得,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即可得到答案A.
13.【答案】B 【解析】根据内容写诗和小说等的差别,可以先确定②为首句;再根据选项确定①或⑥为第二句;①句因果继承②句,讲文学作品都可以当诗来看;接着叙述诗比其他文学类别的优势,因此可以确定这三句;最后通过排除法排除其他的错误选项。
14.【解析】该语段介绍的是孔乙己的特点.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首先明确④(开头)和①(最后)的位置;然后写他的外貌③⑤,到此便可排序为④③⑤②①.
15.C【解析】:句子衔接的方法与技巧:1.保持一致性,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3.语句要前后照应。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衔接的能力。B后的句子中的“其中”及“有的是……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已经导入了“家训”的具体内容;C后的句子中“有了这样的认知”应为对题目提供的句子内容的评价。因此,应置于C处。
17.【答案】C【解析】此题主要讲水对人类的作用。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如若”这个关键词为分水岭,前面侧重讲水的作用,后面则阐述无水之危害。结合全文,③⑤句在前,①②在后,所以选C项。
18.【答案】B【解析】通读句子,明确这四个句子围绕“古时座次的尊卑”来说明。所以③句应为段首中心句,第④句则是对“严格的尊卑之分”的具体说明,第②句是具体到“举行朝会”时的座次,第①句则是补充说明的通常看法。因此排序应为:③④②①。
19.【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④句是一个结论性句子,不能排在段首,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排除了两个错误选项A和D。很显然第②句对应的应是第⑤句,应排在第⑤后面,放在第③句之后就是错的,这样我们又排除了选项B,剩下的选项C才是正确的。
20.【答案】D【解析】题目给出的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议论文的语序一般是把表明观点的句子放在前面,把论证观点的句子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段文字也不例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这段文字的论点,审读材料可以发现“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这句话是论点。接着再分析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第②句承接论点句举例论证,第①句接着进行道理论证,第③句承接第①句进行论述,第⑤句承接第⑥句进行论述,第④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得出结论。所以上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②①③⑤④。排序正确的一项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