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II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II卷的15、16、17题均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
第I卷 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 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1.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古代诗文阅读(38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表微,字子明,隋郿城公元礼七世孙。羁丱①能属文。母训谕稍厉,辄不敢食,以是未尝让责。韦皋镇西川,王纬、司空曙、独孤良弼、裴涚居幕府,皆厚相推挹。涚尝谓表微似卫玠,自以不能及也。擢进士第,数辟诸使府。久之,入授监察御史里行,不乐,曰:“爵禄譬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镜揃②白,冒游少年间,取一班一级③,不见其味也。将为松菊主人,不愧陶渊明”云。俄为翰林学士。是时,李绅忤宰相,贬端州,庞严、蒋防皆谪去,学士缺,人人争荐丞相所善者,表微独荐韦处厚,人服其公。进知制诰。后与处厚议增选学士,复荐路隋。处厚以诸父④事表微,因曰:“隋位崇,入且翁右,奈何?”答曰:“选德进贤,初不计私也。”久之,迁中书舍人。敬宗尝语左右,欲相二韦,会崩。文宗立,独相处厚,进表微户部侍郎。兀志沼叛,诏李听率师讨之,次河上。天子忧无成功,表微曰:“以听军势,不十五日必破贼。”及捷书上,止浃日⑤。志沼残兵六千奔昭义,宰相请推处首恶者诛之,归胁从者于魏。表微上言:“逆子降,又杀之,非好生也。请以听代史宪诚于魏,志沼之徒,可使招纳。”不听。以病痼罢学士。卒,年六十,赠礼部尚书。始,被病,医药不能具,所居堂寝隘陋,既没,吊客咨嗟。笃故旧,虽庸下,与携手语笑无间然。尤好《春秋》,病诸儒执一概,是非纷然,著《三传总例》,完会经趣。又以学者薄师道,不如声乐贱工能尊其师,著《九经师授谱》诋其违。
(节选自《新庸书·卷一百七十七》)
[注]①羁丱(guàn):借指童年。②揃:剪下。③一班一级: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④诸父:此犹言“父辈”“父亲”。⑤ 浃日:十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绅忤宰相,贬端州 忤:违逆
B.诏李听率师讨之,次河上 次:驻扎
C.与携手语笑无间然 间:隔阂
D.又以学者薄师道 薄:接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表微为人处事公允的一组是( )(3分)
①拭镜揃白,冒游少年间 ②表微独荐韦处厚
③后与处厚议增选学士,复荐路隋 ④独相处厚,进表微户部侍郎
⑤逆子降,又杀之,非好生也 ⑥医药不能具,所居堂寝隘陋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表微为人自律恭谨。母亲教诲开导他稍微严厉一些,他就不敢吃饭,但也因此不曾受到责备;裴涚曾说他像卫玠,他自己认为比不上。
B.韦表微淡泊高雅。朝廷授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说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品尝不到加官进爵的滋味,而要像陶渊明那样去做松树、菊花的主人。
C.韦表微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兀志沼叛乱,天子担忧李听不能取胜,韦表微分析认为李听不出十五天就能打败贼军,果然,捷报送到朝廷只用了十天。
D.韦表微富有文才。他童年时就能写文章;后来,针对儒士人们对《春秋》争论不止,他撰写了《三传总例》;又撰写了《九经师授谱》批评不尊师现象。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庞严、蒋防皆谪去,学士缺,人人争荐丞相所善者,表微独荐韦处厚,人服其公。(5分)
(2)始,被病,医药不能具,所居堂寝隘陋,既没,吊客咨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昭君怨 梅花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5分)
9.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2)塞上长城空自许, 。
(3) ,形影相吊。(4) ,鸟倦飞而知还。
(5) ,乾坤日夜浮。(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能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鸡 缸
孙犁①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瓷缸,瓷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瓷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二十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这些瓷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②。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钱某某,你是什么人?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瓷器都发还了。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瓷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瓷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瓷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加可否。但也觉得,值此旧瓷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瓷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瓷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③,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瓷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①孙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代表作《澹定集》《耕堂序跋》。②文革中,一些人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等,统称为“牛鬼蛇神”,其中一部分人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③覃:深。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对做饭妇女劝其卖掉瓷缸的建议“未加可否”,因为当时作者认为自己的瓷器不是古董,卖掉也换不来几个钱。
B.本文语言之美在于简易平淡,用较少的字,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
C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折射出十年风雨跌宕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
D.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写出了钱姓老头文革前后的沉沦变化,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E.小说以物衬人,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同时也在呼唤美好和光明。
12. 简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6分)
13. 简要概括“姓钱的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该人物的作用是什么?(6分)
14. 小说末尾说“茫茫一生,与瓷器同”,作者一生与此件瓷器有什么相同之处?根据作者的人生沉浮谈谈个人发展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仍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其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 其书法源学于王羲之《十七贴》,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功。学戏其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国剧学会”。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现代中国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泊,在他人眼中,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常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地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力量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拥有偌大家业,便其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非常随便,有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狂狷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国外。张伯驹对此深为痛惜,所以为了收集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四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贴》;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当时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名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细心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一生,浓缩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人名士张伯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苦心学戏,后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学会”,最终在京剧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
C.民国时为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守收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12. 张伯驹作为“一代名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
13. 作者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为“大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 请结合“一代名士张伯驹”的人生经历,从“出身”“趣味”“品格”“机遇”中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部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冲击,学生常不自觉地模仿,写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异文”,令人不忍卒读。
B.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C.每次试验,钟南山院士都尽量寸量铢称,他说这样不仅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还能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
D.运动场上,各项赛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身着橘红色统一制服的青年志愿者们成了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个个倚马可待,活跃在运动场内外的各个角落。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由于缺乏科学和权威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团统计迷雾中,围绕它为核心所进行的争论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B.浙江省监察机关对今年省内发生的两起血铅超标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追究了19名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C.面对众多的稿件,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要精心选择、善于取舍、分清主次,将多条新闻进行搭配、重组,让新闻编排发挥最大作用。
D.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既要保持出口额的稳定增长,又要进一步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他们的社会性。 。 。 。 。 。可见,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①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②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社会为前提。
③离开了社会,人们不仅无法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而且也无法取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
④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⑤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②④ C.②④③⑤① D.②⑤①④③
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5分)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陶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傲自赏、不食人间烟火,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是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1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真理是灿烂的,只要给它一个罅隙,就会照亮整个田野。
六、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文革”的浩劫中,有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他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竟没有想象中的憔悴衰老。人们问他其中的奥妙,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身处在音乐的象牙塔中,当风暴袭来,心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用死亡来抗争。
要求: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答题纸
二、古代诗文阅读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庞严、蒋防皆谪去,学士缺,人人争荐丞相所善者,表微独荐韦处厚,人服其公。(5分)
始,被病,医药不能具,所居堂寝隘陋,既没,吊客咨嗟。(5分)
8.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5分)
9.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
(2)塞上长城空自许, 。
(3) ,形影相吊。
(4) ,鸟倦飞而知还。
(5) ,乾坤日夜浮。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文本阅读,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 ) 四、( )
(5分)
12.(6分)
13.(6分)
14.(8分)
第II卷 (表达题,共7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5分)
19.(4分)
六、20.作文(60分)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3.(6分)【参考答案】①表明张伯驹对世俗淡漠,言谈举动不循常规,十分“怪异”;
②侧面突出张伯驹不刻意追求升官发财、生活崇尚简单、为人率真单纯的性格特征;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答出一点得2分)
14.(8分)【参考答案】①出身:良好的出身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能给人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有利于人的成长与成功。(2分)张伯驹出身显贵,受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又不必为生计犯愁,有时间有条件成长为文化大家。(2分)
②趣味:高雅的趣味能引导人追求有格调、有理想、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能为此锲而不舍,克服障碍,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2分)张伯驹志趣高雅,不为流俗所动;尤喜读书,工于诗词、字画,热爱京剧与收藏等,最终成长为一代文化名士。(2分)
③品格:即人的品性与风格,是界定人品高下、决定人性好恶的内在因素,好品格会让人高尚脱俗,心中有大局观念,面对不如意的困境时不会降格以求,而是愈挫愈勇,历久弥坚。(2分)张伯驹淡泊名利,不媚流俗;有气节,国难当头时为避免国宝外流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乐于奉献,建国后将价值连城的收藏无偿奉献给了国家;文革落魄时仍乐观豁达。(每点1分,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