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温馨提示: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
2、答题时建议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答题卷上答题,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试题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选自2008.3.6《新华日报》)
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分) ( )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人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3.本文第二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下面哪一项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
A.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
D.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二、(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16分)
刘毅传(节录)
房玄龄等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魏末,本郡察孝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京邑肃然。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曰:“攫兽之犬,鼷鼠①蹈其背。”毅曰:“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投传②而去。
武帝受禅,以毅忠謇(jiǎn)正直,使掌谏官。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③。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辅导太子的官员)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④。妻子有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帝以毅清贫,赐钱三十万,日给米肉。太康六年卒,武帝抚几惊曰:“失吾明臣,不得生作三公!”即赐仪同三司,使者监护丧事。
(《晋书?列传第十五》)
注①鼷xī鼠:一种小老鼠,亦称“耳鼠”。②传:任官的符信。③诸葛丰、盖宽饶分别是汉元帝和汉宣帝时的司隶校尉,均以刚直敢言闻名。④式瞻:敬仰、景慕。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公贵人望风惮之(风:风声)
B.少厉清节(厉:磨砺、磨练)
C.以此言之,殆不如也(殆:大概,表推测)
D.犹克己为政(克:克制)
5.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
B.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
C.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
D.妻子有过,立加杖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方之桓灵,其已甚乎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B.①三魏称焉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C.①又能杀鼠,何损于犬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以下诸句的解释,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好臧否人物
——但喜欢评论人物的优劣
B.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
——刘毅将到河南当府尹,司隶校尉不准
C.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
——当时人们把刘毅比作西汉时的诸葛丰、盖宽饶
D.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
——但由于(刘毅)严峻刚直,没有作到三公辅相
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8分)
赠刘景文①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③时。
①刘景文,北宋时人。这首诗歌写于1090年,宋哲宗在位,苏轼当时担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算是他坎坷人生中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而刘景文呢,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两人彼此欣赏,过从甚密。刘景文很有才华,深有抱负,可是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依然不得重用。苏轼多次赞许刘景文为“无双国士”,看重刘景文,还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交谊颇深。对刘景文也很尊敬,并且曾向朝廷大力保举刘景文,并写下此诗勉励之。
②擎雨盖:指荷叶。 ③橙黄桔绿:橙子、桔子成熟,也泛指秋末冬初景物。
9.上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残秋景象?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天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什么人生哲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填空。(8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2)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 《归园田居》)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琵琶行》)
(4)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 《雨霖铃》)
(5)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定风波》)
(6)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 《滕王阁序》)
(8)外无极功强近之亲,内务应门五尺之童, , 。(李密 《陈情表》)
三、(2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一 杯 牛 奶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他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位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 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杯牛奶》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13.“一杯牛奶”在男孩身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用原文回答)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4分)
14.结尾处“一杯牛奶”为什么能等同于昂贵的医药费?(6分)
(二)阅读下文文字,完成15~18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5.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2分)
1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3分)( )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9.下面各项,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迤逦(yǐ lǐ) 凭心而论 央浼(miǎn) 熟稔(rěn)
B.懿范 远岫(xiù) 誓不两立 棹(diào)孤舟
C.潦(liǎo)水 恶(wū)乎待哉 食不裹腹 茕茕子立
D.载(zài)欣载(zài)奔 苌弘化碧 逮(dài)奉圣朝 洗(xiǎn)马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莫言的文学作品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的诚挚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匠心独运,不落言筌。
B.如此形影相吊,如此销魂,这景色生出了一种勾心摄魄的诱惑力,促使我全速跑向我孤独的尤物。
C.自古文人多意气用事,不苟合于世,苏轼被贬黄州,与被称为司马青衫的白居易又何尝不是相同的境遇呢?
D.如今痛苦的高考历程早已成为回忆,但是我在短短的高考历程中,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偶然的失利并不是一切的终结。
21.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 )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者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 B、琴音遐想
C、琴声悠扬 D、琴声如风
22.全国第七届中华诵经典论坛活动即将在我市举行,我校有近千名同学参加活动,诵读《论语》22章,希望同学们要了解孔子与《论语》相关知识。(5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论语》中“论”读 音,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 ”。
23.读微型小说《同意》,补出小说结尾。(5分)
要 求:①补写一句话;②含蓄简炼;③不超过20个字。
秘书送进一份文件。
王厂长象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
翌日, 。
24.对偶句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滕王阁序》就大量运用对偶,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请为即将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用对偶句。示例:相聚魅力安庆,共庆黄梅盛会!(5分)
五、写作(60分)
25.当浮华、喧嚣的泡沫犹如尘埃落定般消失的时候,身心处在平和、沉静状态的时候,顿悟生活的本真原来是这样……
请以“生活的真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