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Ag+、Cl-、NO
B. Na+、OH-、CO
C. Ba2+、H+、SO
D. NH、OH-、Cl-
2.下列关于酸、碱、盐的用途不合理的是( )
A. 盐酸除铁锈
B. 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 硫酸铜与氢氧化钙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D. 纯碱除油污
3.小强家的仓库里存有少量无标签但密封良好的化肥。为了确定该化肥的成分,他取少量化肥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由此判断该化肥可能为( )
A. 氯化铵
B. 碳酸钾
C. 硫酸钾
D. 硝酸钠
4.下列有关化肥和农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氯化钾可用作钾肥
B. 化肥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
C. 农药施用后,不会通过农作物转移到人体
D. 农药应根据农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特点合理施用
5.某同学就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分别取m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试验,合理的是( )
A. 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mL气体
B. 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
C. 与足量AgNO3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g固体
D. 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 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g
6.2015年“世界地球日”的中国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B. 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C. “水华”与“赤潮”诱发的根源不同
D. 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7.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KNO3
B. NH4HCO3
C. Ca(H2PO4)2
D. KCl
8.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H+ K+ CO
B. Mg2+ Cl- OH-
C. Cu2+ SO H+
D. Ba2+ Na+ SO
9.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10.如图所示,通过长颈漏斗向该装置中慢慢加入X,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再慢慢加入Y,又看到气球逐渐变小,则X、Y分别为( )
A. 盐酸、硫酸铜溶液
B. 盐酸、氯化钙溶液
C. 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D. 硫酸、氯化镁溶液
11.下列各组内的物质相互混合后,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铁和CuSO4溶液
B. Ag和Cu(NO3)2溶液
C. BaSO4和稀硝酸
D. BaCO3和NaOH溶液
12.下列物质与HCl溶液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Zn
B. Al2O3
C. Ba(OH)2
D. Na2CO3
13.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 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 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 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 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14.已知化学反应:4Al+3MnO23Mn+2Al2O3,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5.把 CaCO3、NaCl、MgCl2三种固体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逐一分离所需要的试剂依次是( )
A. H2O NaOH HCl
B. H2O KOH HCl
C. H2O NaOH H2SO4
D. H2O KOH H2SO4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工业上用氨碱法制纯碱,制取过程如下:
(1)上图中①是________。
(2)上述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取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较多的氨气,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工业上不能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钾,只是因为在溶液中________。
A.KHCO3溶解度较大
B.KHCO3溶解度较小
C.K2CO3溶解度较大
D.K2CO3溶解度较小
17.硫酸铵和氯化钾是化工生产的副产品,直接作为肥料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或影响作物的生长,工业上往往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化肥。下图是硫酸铵等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归纳硫酸铵等物质溶解度——温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的流程如下: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④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________(NH4)2SO4晶体析出(填“有”或“没有”)。
(3)苯甲酸(C6H5COOH)通常用作定香剂或防腐剂,也用作果汁饮料的保香剂。合成苯甲酸晶体常伴随有氯化钾等副产品生成,某同学加热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并测定其熔点,发现其在115 ℃开始熔化,达到130 ℃时仍有少量不熔。
资料苯甲酸熔点122.4 ℃,纯净固体一般都有固定熔点;在常温时苯甲酸溶解度很小,小于0.4 g。
[提出问题]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猜想1:苯甲酸;猜想2:氯化钾,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蒸馏水、AgNO3溶液、稀硝酸
18.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以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为原料,先制得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进而生产出纯碱。表格中是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对________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2)要使氯化铵饱和溶液中的氯化铵结晶析出,在______(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进行比较合适。
(3)写出“侯氏制碱法”制碳酸氢钠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
A.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选为起始原料使用
B.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
C.反应不需要加热
D.副产物不会造成污染环境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9.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小丽同学取该样品23 g全部溶解于150 g水中,再逐滴加入160 g稀盐酸,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提示:相关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计算当恰好完全反应时: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克。
(2)此时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答案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A项,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利用盐酸能除铁锈,正确;B项,氢氧化钠虽然呈碱性,但由于腐蚀性特别强,所以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一般用熟石灰,错误;C项,硫酸铜与氢氧化钙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正确;D项,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故纯碱可除油污,正确,故选B。
3.【答案】A
【解析】利用铵盐遇碱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特性解决,再对含有铵根离子的盐做出判断即可。
4.【答案】C
【解析】A项,氯化钾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正确;B项,化肥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正确;C项,农药施用后,会通过农作物转移到人体,错误;D项,农药应根据农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特点合理施用,过量施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正确。故选C。
5.【答案】B
【解析】A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的体积会小于实际生成的气体的体积,错误;B项,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是碳酸钡,能测定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正确;C项,碳酸钠和氯化钠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错误;D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A项,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引起环境污染,错误;B项,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错误;C项,“水华”与“赤潮”诱发的根源都是水中营养元素过量引起的,错误;D项,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A项,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正确;B项,NH4HCO3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错误;C项,Ca(H2PO4)2中只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错误;D项,KCl中只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错误。故选A。
8.【答案】C
9.【答案】D
【解析】A项,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O+O22CO2,错误;B项,该化学方程式锰酸钾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KMnO4K2MnO4+MnO2+O2↑,错误;C项,银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错误;D项,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气球逐渐胀大是由于锥形瓶内生成了气体;气球逐渐变小是由于生成的气体反应了,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变小。由于碳酸钠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气球变大,生成的二氧化碳又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变小。故选C。
11.【答案】A
【解析】A项,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铁和CuSO4溶液能发生反应,正确;B项,Ag的金属活动性小于铜,Ag和Cu(NO3)2溶液不能发生反应,错误;C项,BaSO4和稀硝酸溶液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D项,BaCO3是不可溶性的盐,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D
【解析】A项,氯化钾中含有氯离子,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氯离子造成的,错误;B项,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溶液中的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溶液中只有氯离子和钠离子,所以溶液黄色消失,实验能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氯离子造成的而是由铁离子造成的,错误;C项,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生成硝酸铁和氯化银沉淀,溶液中含有铁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溶液黄色未消失,实验能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氯离子造成的而是由铁离子造成的,错误;D项,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浓度变浅所以黄色变浅不能说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氯离子造成的,正确。
14.【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4Al+3MnO23Mn+2Al2O3,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故属于置换反应。故选C。
15.【答案】A
【解析】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解答。
16.【答案】(1)加热 (2)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3)二氧化碳在食盐水中溶解度较低 (4)A
【解析】根据氨碱法制纯碱的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即NaCl+NH3+H2O+CO2===NaHCO3↓+NH4Cl。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所以,图中①是加热。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为NaCl+NH3+H2O+CO2===NaHCO3↓+NH4Cl。由于二氧化碳微溶于水,若先通入二氧化碳,则溶液中会生成极少量的碳酸,再通入氨气,生成的产物量少,且易生成碳酸铵;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先通入氨气,溶液中生成了较多的一水合氨,再通入CO2,生成的产物量多,且易生成碳酸氢铵。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钠主要是制取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在溶液中先析出,使得反应继续下去,从而制取较多的碳酸氢钠以用来制取碳酸钠。但是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钾的溶解度较大,不会从溶液中析出,所以就得不到碳酸氢钾,也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制取碳酸钾。故选A。
17.【答案】(1)①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各物质的解度不一定相同
(2)③K2SO4 ④没有
(3)[猜想]苯甲酸、氯化钾
[实验探究]
【解析】根据盐的基本知识回答即可。
18.【答案】(1)氯化钠 (2)较低 (3)NH3+H2O+CO2+NaCl===NaHCO3↓+NH4Cl (4)ABD
【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温度对NaHCO3和NH4Cl的溶解度的影响都比较大,而对NaCl的溶解度影响不大,故选氯化钠。(2)随着温度的升高,NH4Cl的溶解度变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大,故可以通过在较高温度下配制NH4Cl的饱和溶液,然后再降温,结晶析出NH4Cl的办法将NH4Cl从溶液中分离出来。(3)侯氏制碱的原理:先将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故化学方程式:NaCl+NH3+H2O+CO2===NaHCO3↓+NH4Cl。(4)根据氨碱法制纯碱的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即NaCl+NH3+H2O+CO2===NaHCO3↓+NH4Cl。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A项,烧制时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正确;B项,副产品是氯化铵,其中含有氮元素,是一种氮肥,正确;C项,碳酸氢钠分解制纯碱时需要加热,错误;D项,氯化铵是一种氮肥,可再利用,不是污染物,正确。故选ABD。
19.【答案】(1)8.8
(2)解:设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x=21.2 g,y=23.4 g
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4%。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