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3 14: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学案
《 小石潭记》学案
主备人:李娟 审核人:杨萍、卫平平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掌握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寄情山水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根据上述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写在下面:
2读通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或词,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3、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4、试译课文:(要求:不准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并划出你不会翻译的句)
方法:
(1)、以多种形式朗读,听读课文,学生交流评比,能准确流利地读完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对课文的翻译交流;再以班为单位进行文意疏通,落实重要文言字词的解释(老师适时点拨)。
5、自我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为坻( ) 为嵁( ) 参差()() 佁( )然俶( )尔 翕( )忽 差 ( )互 悄怆()幽邃( )
2、填空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唐代著名_______家、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 中的第四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 水尤清冽_________斗折蛇行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 ___________
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佁然不动 __________ _
4、.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采用什么写法?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作者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4.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三、合作探究(不确定的问题先俩人交流,如还解决不了,小组交流解决)
1、一切景语皆情语,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2、本文写景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语言传神生动,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四、展示提升:(合作探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展示,老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
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2、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抑郁悲怆之情后,你能说几句劝慰话吗?
六、反馈练习:
(一)、背诵课文。
(二)、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佁然不动_________ (2)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怆幽邃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③以其境过清(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
 3、翻译句子
  (1) 全石以为底
  (2)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4、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3) 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
  (4)写鱼动静结合的句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我的收获:(学生就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