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7 07:2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陵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当时
A.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B.还未出现私有制
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2.黄帝陵和炎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
A.炎帝和黄帝创新了青铜技术 B.炎帝和黄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
C.炎帝、黄帝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 D.陵园山水环绕,林木葱郁,风景优美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列历史图表中你能获取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时间 人物 主要活动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建立商朝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 首先称霸
公元前356年 商鞅 进行变法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开放与繁荣的时代
5.关于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A.儒学取得了统治地位
B.时代巨变下的文化多元
C.各派思想的逐渐趋同
D.商鞅变法取得重大成功
6.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这一说法的依据是该时期
A.小农经济的出现 B.郡县制度的推广
C.儒家思想的产生 D.华夏认同观的形成
7.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其中具有深层意义的是
A.手工业分工细密 B.都江堰和郑国渠等修筑
C.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货币形式多样、流通广泛
8.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A.重农抑商 B.废井田,开阡陌
C.奖励军功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9.荀子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之经,礼与刑”。据此判断荀子的治国主张
①否定了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 ②强调了隆礼重法的重要性
③表明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批判 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秦始皇将自己的言语行动、使用器物都确定了专有名称。如车马衣服器械称“乘舆”,他所到之处称“幸临”。这主要反映了
A.皇帝独尊 B.神权与皇权结合 C.中央集权 D.家天下制度形成
11.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这主要在于郡县制
A.比分封制更为优越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广泛地实施基础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2.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
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暴政统治
13.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朝廷直接管辖的有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朝廷
直接管辖的有108郡、国。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郡国并行制推行 B.中朝制的确立
C.“推恩令”实施 D.察举制的实行
14.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
A.推行盐铁官营 B.抑制土地兼并
C.实行推恩令 D.迁移地方豪强
15.下列叙述中哪项最能概括董仲舒的成就
A.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B.改造了原来的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与道家的合理成分,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D.一生注重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16.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文景之治” C.颁布“推恩令” D.“光武中兴”
17.东汉是我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表现在
A.《黄帝内经》成书 B.干支纪日法创制
C.《周髀算经》编撰 D.蔡伦改进造纸术
18.考古发现,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以北的墓葬较之秦汉时期,无论在规模还是豪华方面均要寒碜好多,从而呈现出简埋薄葬的典型特点。这反映出当时
A.勤俭节约之风十分盛行 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C.战乱不息社会经济凋敝 D.北方生产力落后于南方
19.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
影响是
A.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C.干扰南方社会秩序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20.某史书记载:“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现象发生于
A.西晋 B.北魏 C.隋朝 D.五代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
A.推动民族交融 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C.动摇中央集权 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22.正如秦朝的万里长城并非全部在秦朝修建一样,隋朝的大运河也是对春秋时期的古运河(邗沟)重新疏浚再加以运用的。这段古运河所沟通的两大水系是
A.辽河和海河 B.海河和黄河 C.黄河和淮河 D.长江和准河
23.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唐都长安的胡化盛极一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政府设立安西都护府 B.唐代长安已被少数民族攻占
C.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唐朝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24.为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实现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A.黄巢起义 B.朱温废唐
C.朱温建立后梁 D.后周周世宗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共28分。
25.(14分)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从图1、图2中分别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4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8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B A D C D C B C A B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B A D C B B A A C D
二、非选择题
25. 图1信息:都城为镐京;少数民族犬戎;实行分封制。(6分)时期:西周(1分)
图2信息: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为抵御匈奴,修筑长城;兴修了沟通湘水、离水的灵渠。(任答其中3点得6分)时期:秦朝(1分)
26. (1)缓解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重新统一奠定基础。(1点2分,共6分)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相同点: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②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③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