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衰
亡
目 录
一、安史之乱
1、天宝政局
2、安史之乱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2、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一、安史之乱
材料1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今山西芮城县),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 。……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帝大悦,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等。
天宝初,进册贵妃。追赠父玄琰太尉、齐国公。擢叔玄珪光禄卿,宗兄铦(xian)鸿胪卿,锜(qi)侍御史,尚太华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见宠遇。而钊亦浸显。钊,国忠也。 ——节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像 古代画像
1、背景——天宝政局:唐玄宗统治后期
材料2 《新唐书 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嗜荔支(音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唐玄宗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朝政腐败
一、安史之乱
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上马图》绘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上马的情形。玄宗骑照夜白,侧面望着贵妃,贵妃旁有两侍女协助。《杨贵妃上马图》中共绘十四人,皆着唐装,人物身形饱满,姿态、动作各不相同,形象刻画细微、生动。《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画家钱选的作品。该画为纸本,设色, 纵29.5厘米、横117厘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三姊皆美劭,帝呼为姨,封韩、虢、秦三国,为夫人,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 ——新旧《唐书·列传》
集灵台.其二
唐·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峨眉朝至尊。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杨氏,杨贵妃叔父杨玄琰之女(一说为杨贵妃的亲姊姊),在堂姊妹中排行第三,本名不详,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安史之乱时虢国夫人在出逃中被迫自杀,此人生平骄奢淫逸,在杨贵妃的庇佑下显赫一时。
一、安史之乱
唐玄宗:深居宫中,怠问政事
李林甫:宰相专权19年,口蜜腹剑
杨国忠:专权擅政、贪得无厌,
身兼十余职
高力士:宦官干预朝政
1、背景——天宝政局:唐玄宗统治后期
材料3 唐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任人唯亲,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日益黑暗腐败。史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莲花汤与海棠汤遗址
华清宫石砌汤池遗址,位于临潼骊山北麓
1982年4月,人们在基建施工时偶然发现了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清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了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历史上记载的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和尚食汤。
长 恨 歌
白居易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一、安史之乱
材料4 朝廷对拥有土地数量最多的官吏阶层的土地买卖活动采取纵容态度。 如刑部尚书卢从愿“盛殖产,占良田数百顷,帝……目为多田翁”。土地买卖失禁,大批国有土地变为私有,致使国家无地可授,均田制遂不得不瓦解。对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是均田制隳坏的直接原因。对土地兼并禁而不止。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最终结果:国家掌握的均田农户逐渐减少,破坏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使国家租调收入不断减少。同时,开元、天宝时期,政府的官俸、军费开支却不断增加。贞观六年(632年)时政府文武官员仅有642人,到开元二十五年(735年),发展到18805人,增加近30倍。
节度使势力壮大,军事布局的改变
1、背景——天宝政局:唐玄宗统治后期
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5 天宝十载(751),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一人专制三道,掌握军队15万以上,控制了今东北、华北、山西广大地区。
天宝十载、十三载,唐军两次大败于南诏,士卒战死者前后多达20万,内地骚动。
经济上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瓦解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宁夏
甘肃
青海
新疆
山西
北京
辽宁
四川
广东
军事上: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一、安史之乱
方镇名 将领 民族属性
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
粟特人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 突厥人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 突骑施(西突厥别部)
哥舒部落人
河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高丽(今朝鲜)人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安禄山
安禄山:三镇节度使,重兵在握
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材料6 读表格,抓信息
史海钩沉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轧荦山~禄山~roxsan~光明
安禄山出身为杂胡,父亲为西域胡人,母亲为突厥人。自称为祆教“光明之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量团聚粟特胡众、号召民众。
安史之乱后,“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
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认为: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量团结粟特胡众,号召民众。
有关安禄山的研究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一、安史之乱
(1)政治上:统治阶级腐朽: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朝政,日趋腐败。
(3)均田制瓦解;节度使实力膨胀,外重内轻。
(2)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1、爆发背景——
(4)个人:安禄山个人狡猾,蓄谋已久。
一、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爆发
(1)爆发时间
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起兵反唐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阴险小人
嫉妒
将相不和
怕!
不敢反叛
“红颜祸水”是导致唐朝衰亡的真正原因吗?
杨玉环
是我惹的祸吗?
一、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爆发
(2)主要过程
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起兵反唐;
叛军南下,玄宗出逃四川,肃宗即位
马嵬驿
安史之乱爆发后。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逼迫杨玉环自尽 。
灵武即位
一、安史之乱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传为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一说李昭道)创作的大青绿设色绢本画。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人马行走于崇山峻岭间。画上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题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惠”。《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二李画派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756年6月,安禄山攻陷潼关,唐玄宗被迫西逃。在西逃路上,天子一行人风尘仆仆,在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据说,在安禄山兴兵作乱之际,咸阳、金城等地的百姓和大小官员都先天子一步逃跑了。天子所到之处,既遇不到百姓,也寻不见官吏接驾,街上的店铺家家禁闭,一片萧索、清冷的景象。皇族们纵然带足了金银珠宝,也换不来半点粮食。为了安定军心解决吃饭问题,天子不惜杀御马充饥。幸蜀的队伍凌乱不堪,人人无精打采,似残兵败将。经过一个半月的煎熬,天子率领的大批队伍才抵达成都。
一、安史之乱
(3)结束时间
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2、安史之乱爆发
(2)主要过程
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763年平定叛乱。
763年
郭子仪(697—781),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平叛后功居首位,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举国上下,
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李光弼 (708~764) ,辽宁朝阳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则天时附唐。天宝十五年(756),郭子仪荐之为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又加河北采访使。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郡王。
二、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达成都。
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安史之乱大事记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相关遗迹景点
“天旋地回龙驭”。皇帝在昔为天之子,天子由此回銮,所以天回镇了这个名号
成都天回镇
一、安史之乱
思考与讨论:安史之乱的影响?
圣旨当狗屁!架空皇帝,各自为政
一、安史之乱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割据一方,被称为“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开五代十国之局面。
藩镇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北京
河北大名东
河北正定
《新唐书》卷五○《兵志》:“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河朔故事:节度使的废立往往是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
材料 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的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为严重,“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锋镝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纸为衣”(《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
说明藩镇在行政、军政、财政以及节度使职位的继承等方面都是独行其是,不受中央节制。所以,它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是独立的小王国。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爆发,中央政府彻底丧失 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一:唐朝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4)影响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如何理解?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行起义,形成唐末农民起义的高潮。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原因
875年 ~ 884年(9世纪末期)
(2)时间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
失败
1.黄巢起义
(4)影响——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2.朱温建梁: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朱温,后梁太祖(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出生于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县),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907-912年在位)。朱温为建新朝在滑州白马驿残暴的滥杀以裴枢为首的朝臣,酿成“白马驿之祸”,后逼迫唐哀帝禅位。他即位后求贤若渴,努力提拔有才之士,压制权豪,制定严厉的军法,奖励农耕。912年,他被亲子朱友珪所弑,卒年61岁,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宣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自此灭亡。
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朱温
朱温常常召自己的儿媳们入宫,与之私通。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兵败蓨县,在行军途中得病,回到洛阳,在张全义家的会节园避暑,逗留了数日,张全义的妻女都被朱温所奸淫。至于朱温的儿子们对朱温的乱伦,不仅毫无羞耻,竟然利用妻子争宠,博取欢心,争夺储位,真是旷古丑闻!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长相很美,朱温尤其宠爱她,并时常想以朱友文为太子。更让人吃惊的是,朱温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乱伦行为不但不愤恨,反而不知廉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床前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朱温,博取欢心,以求将来能继承皇位。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
1、五代十国
材料7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2、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南方相对安定,经济文化显著发展。北方战乱不断,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黄巢起义
朱温建梁
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
安史之乱
原因:统治阶级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壮大,外重内轻;
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到衰的转折点
经过: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叛乱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楚、前蜀、吴越、闽、南汉、吴、荆南、后蜀、唐、北汉
巩固小结
课堂实战演练
1、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2(山东·滨州)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大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吉林)3.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C
B
C
4.【四川 德阳】 读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课堂实战演练
C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6.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D
D
7.天宝十四载(755年),某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民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8.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
A.农民起义 B.中央放权
C.安史之乱 D.分封制的实行
A
C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