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客观题(本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右图所示的文物及其铭文,有周康王赐予盂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等信息。该史料可用于认识(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西周“大盂鼎”及其铭文拓片
2.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3. 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
A. 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B. 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 开始出现分封制 D. 阶级矛盾变尖锐
4.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这个“创造的时代”是(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 )
A. 墨家、儒家 B. 墨家、法家
C. 儒家、道家 D. 儒家、法家
7.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免
8. 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出现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9.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造成秦始皇如此行为的根本原因是( )
A. 秦始皇个人性格使然 B. 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
C. 秦朝律例的规定导致 D. 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10.西汉初期,在“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影响下,汉高祖刘邦推行( )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度
11.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以列侯所献酎金(助祭宗庙所用的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还有( )
A. 尊奉黄老之道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颁布“推恩令”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12. 汉武帝在位期间,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拓土,汉朝国威远扬。下列与反击匈奴的拓疆举措无直接关联的是( )
A. 任用卫青、霍去病开展三次反击战
B. 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C. 颁布“推恩令”分解削弱诸侯势力
D. 招募并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3.李白有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中“吴宫”位于图中( )
A. 建业 B. 洛阳
C. 成都 D. 官渡
14.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 B. 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
C. 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 D. 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
15. 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下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 西汉 B. 西晋 C. 唐朝 D. 北宋
1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A B C D
17.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8. 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19.魏晋时期,大、小中正官多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以“家世”“阀阅”评定品级。这表明,此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 )
A. 军功 B. 品德 C. 门第 D. 才学
20.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1. 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 瓦解了三省制度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有利于科学决策
22.某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 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
C.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 D. 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
24. 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 开放包容 B. 影响深远 C. 领先世界 D. 固守传统
25.《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为此,北宋统治者( )
A. 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B. 以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分割财权
C.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 设诸路转运司
26.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27.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强化君主专制
28.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是( )
A. 少数民族内迁使民族交融加强 B. 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
C. 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主要是靠宗教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元开始
29.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 行省制 B. 南北面官制
C. 四等人制 D. 猛安谋克制
30. 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 )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割据隐患
C. 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 D.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31.《东京梦华录》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一现象表明( )
A. 汉代的市有专门贸易场所 B. 唐代的草市又称“鬼市”
C. 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元代的市井按照商帮分类
32.右图为邮票《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部分)。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产于河南禹县神垕镇,因纪念夏禹大会诸侯的古钧台而得名。由于钧瓷的高超艺术造诣,北宋徽宗年间,指定它为御用品。由此可知,钧窑属于( )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间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33. 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曾写下《石炭》诗,在序言中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B. 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 北宋已使用煤炭作冶铁燃料 D. 徐州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
34.“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火药 D. 印刷术
35. 下面所示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
A. 天人感应 B. 致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君权神授
二、主观题(本题共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三 拓跋魏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2)材料二、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史学观点的主要因素。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回答问题:
(1) 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3分
(2) 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回答问题:
(1) 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 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一.客观题
1-15:BDACD BCCBC CCABB
16-30:DBDCD BBCAD CCBDC
31-35:CACDC
二.主观题
36.(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4分
(2)不同: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受时代的影响。6分
37.(1) 主张:实行统制措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3分
(2) 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3分
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4分
38.(1) 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分
(2) 变化: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考试成绩(才能)选官。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4分
(3) 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