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高考作文趋势预测(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上海高考作文趋势预测(课件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6 17:3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趋势预测
回顾——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由此比较中→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我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至此,材料的核心呈现出来了:怎样自觉寻找“中国味”?就是——在比较、反省中发现、认识、确认“中国味”
从上面的逻辑链条中可以看到,这个材料最后指向的是怎样“寻找‘中国味’”。

怎样“寻找”?先是比较——与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音调比较,在比较中对中国味的音乐有更深的感受;然后是更自觉地扩展对“中国味”寻找的范围——由中国味的音乐,到中国味的一切,就是一切“中国味”;最后,获得对“中国味”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那么,这样“寻找‘中国味’”的故事,给人们认识事物怎样的启示?
1.认识事物有一个在比较中发现的过程。
2.认识事物有一个由特殊到普遍的认知过程。
3.这是一个隐含着在反省中掀开遮蔽获得真实的过程。
4.这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更加热爱自我、珍视自我的认知过程。
5.这是一个中国人在国门打开之后,在与外国文化比较之后,不断发现中国味、认识中国味,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味、珍视中国味的认知过程。
回顾——2020上海高考作文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近些年的特色:贴近生活,注重思辨。材料看似与“疫情”相关联,但并没有直接、浅薄地呈现时事热点,而是通过“人的力量”与“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转折”这一论题构成思辨空间,考查学生对热点的“冷思考”及其带来的生命启示。
在这道题目里,我们要重点关注材料中的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个重要“信息”:“转折”及其影响。
转折是生命轨道、时代发展、文明进程上实如其来的变化,有的出平意料,有的在情理之中,对人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转折不意味着挫折,也有可能是一波三折的转运,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折的真正影响需要时间来证明。
第二个重要“信息”:重要的转折意想不到。
量变的积累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的,所以发生质变-即“转折”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意想不到”,即认为“转折”的出现是纯属偶然的。其实并非这样,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的出现是必然的-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并非是无由之灾,而是缘于长久以来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杀。
第三个重要“信息”: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
事物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承认人的局限性,尤其是个体的局限性。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转折,有时难免产生悲观情绪,选择停滞、放弃也能理解。但从历史发展、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人在意外的转折面前,无论是选择顺势而为,还是选择逆势而为,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促进时代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消极悲观、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态度自然是要摒弃的。从客观层面来看,个人虽然无法从宏观上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个体可以影响局部,总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无数个体对局部的影响最终会撼动整体,从而改变整个事物的发展进程。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看,人可以根据客观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方式,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生命的价值正是在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中成就的,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上,转折、意外就好比鲤鱼必须越过的龙门。更何况,意外的转折既有惊也有喜,新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机遇,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抗转折,而是驾驭转折,在顺应转折的过程中成就自我。
回顾——2021上海高考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概念界定
“时间的沉淀”,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化、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经历的增加、思想的丰富、思维的开拓等,“沉淀”意味着积累、淘洗、优化。
“事物”可以指具体的事物,如研究成果、文艺作品等,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如理论思想、精神追求等;可以是新事物,也可以是旧事物;可以是熟悉的事物,也可以是陌生的事物等。
“事物的价值”可以从形成的阶段来看,诸如出现、发展、成熟和衰退;也可以从存在的形式来看,比如显性价值与潜在价值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受制于身份、立场、阅历、经验、视角、习俗、时代等条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把握材料的含义
“有人说”与“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使材料理解有了多样的角度。 “不尽如此”,究竟将矛头指向了“有人说”论述的哪一处纰漏?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不用经过时间沉淀,事物的价值就能立马被认识?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价值反而不能被人们认识?不是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立足当下的横向拓展、比较,也能认识事物的价值?
立意角度
“你怎么看?”就是作文的立意角度。
1、肯定作文原材料的前半句“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来立论;
2、侧重于作文原材料的后半句“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来立论;
3、还可以采用将前后两半句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性分析,或在肯定中批评,或在否定中加以肯定;甚至还可以在把握材料涵义的基础上有创新性的思考、补充性的观点。
构思角度参考一
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受制于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书本定势等思维定势的影响,没办法认识到事物的内在价值。在认识事物价值时,还需要人们抛弃短视行为,能够站在时间的维度上,以更远更广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价值。另外,事物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步完善与调整,能够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会对其进行重新评估,真正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事物的价值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构思角度参考二
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其标准是不断变化的。标准一直在变动,价值的判断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结论。事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由于身份、地位、立场、见识、经历等的差异,经历再多的时间沉淀,一个事物的价值也没法清晰地凸显出来,更别谈认识事物的价值了。事物的价值能否被认识,完全看给它价值的人当时处于什么需求,时间的沉淀只是一个辅助的选项,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构思角度参考三
并不是一切事物,经过时光的淘洗就会变得有价值,就会被人们认识到,无价值或者不具主流价值的事物都会随时间一去不复返。没有价值的事物,经历时间的沉淀,它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有价值。另外,经过了时间的变迁,在某个时期有价值的事物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得没有价值。只有自身具有真、善、美价值的事物,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回顾——2022上海春考作文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指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仿造,园林只是对自然山水的外部形貌的一种人工模仿;
“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压缩文字,缩短篇幅,说明缩写读物只是对原著进行文句上的删改和内容上的压缩,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原著的大致内容;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浓缩”可以理解为汇集与展示,博物馆通过对历史文物的集中展示,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与风貌。
“倾向于”:意味着一种普遍存在的、未加深思的看法,他像是经验、常识般地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若不加辨别深思,仿佛总是对的。但细细思辨,就能把看似理所当然的确定关系切断。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思考为什么总有人这么认为,其逻辑漏洞又在何处。
“浓缩的就是精华”:浓缩是一个过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的提炼萃取,这种行为的人具备明智的辨析力,能够理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的,作为浓缩信息的接受者,我们也应该具备辨别这种浓缩是不是合理的理性能力。
立意参考
示例1:浓缩未必是精华,界定什么是浓缩和精华,探究浓缩的原因。园林、缩写读物、博物馆各有其出现的原因、存在的意义(情况不同,人们出于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但“浓缩”一定是精华吗?我们要思考的是浓缩之后,什么变浓了,什么被缩去了?浓的是框架,缩的是自然;浓的是梗概,缩的是百态人生;浓的是时间轴,缩的是历史的厚重。
立意参考
示例2:浓缩之后,什么变浓了,什么被缩去了?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把删去无用,留下主干部分的行为叫浓缩。但是很多文学著作,我们在阅读时删去了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那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由于信息爆炸、快节奏等客观因素,浓缩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很多东西分量太重了,我们无暇思考;更害怕浓缩之后,更无力去思考。浓缩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要警惕的是无论各种形式我们都要保持足够的思考力。
立意参考
示例3:当下社会科技水平发达,讲求效率和速度,功效主义甚嚣尘土。恨不得一朝览尽天下事,一日看尽长安花。缩写读物,可知晓内容梗概,既没有园林的匠心设计,也没有博物馆的历史沉淀,更丧失了原著的光华色彩。像浓缩咖啡,像维生素片,像电影混剪,浮光掠影,快则快矣,却不是最本真的精华。真正的精华,是阅尽千帆的从容,是洞悉岁月的睿智,是历久弥坚的深邃,是物我合一的创造。浓缩的可以是精华,却不一定都是精华。慧眼,慧心,去芜存菁,精华自存。
展望——2022高考作文趋势预测
有一定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对认识论的考查。
认知论比较复杂,不能死记硬背政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而要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模拟试题1
梁文道在《常识》中写道:“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才妙’。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这段话启示我们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界定核心概念
什么是“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
面对失败,回过头来思考失败的原因与危害,总结经验教训。
明确写作方向
1、狐狸面对失败的反思是什么?
说那葡萄是酸的
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2、阿Q面对失败的反思的是什么?
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类比联想
话题的情景化、形象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狐狸、阿Q类似?
狐狸式:“清华北大也就那样,出来也是本科” 、“佛系青年”不思进取、“丧文化”、“柠檬精”(网络流行词,意思是指嫉妒别人的人。现多用于自嘲式地表达对他人从外貌到内在、物质生活到情感生活的多重羡慕)……
阿Q式:“不考大学也一样,反正出来就失业”、“我物理只考了3分”、国足输球,队员赛后反以为荣、“港独”分子面对发展困境,以打砸抢烧为荣……
课本经典素材:《拿来主义》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典型的阿Q式行为:以卖国为荣)
以问领写
思路模型:
1、狐狸面对失败的反思的本质是什么?
2、阿Q面对失败的反思的本质是什么?
1本质分析
1、狐狸这样反思的原因是什么?
2、阿Q这样反思的原因是什么?
2深化原因
1、狐狸这样反思有什么危害?
2、阿Q这样反思有什么危害?
3预测危害
狐狸与阿Q面对困境的的反思都不可取,那么我们面对困境该如何反思呢?
4策略方法
本质分析
1、狐狸面对失败的反思的本质是什么?
逃避失败,心态不平衡(心态扭曲)
2、阿Q面对失败的反思的本质是什么?
伪饰失败,心态消极;颠倒黑白,以耻为荣(价值观错误)
深化原因
1、狐狸这样反思的原因是什么?
主观:懒惰、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为失败找借口,获得心灵的短暂安慰;喜欢找客观原因,不会找主观原因;死脑筋,不懂变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客观:目标太高远,不切实际;当时潮流、风气不允许……
2、阿Q这样反思的原因是什么?
主观:一味忍让妥协的奴性人格,缺乏独立人格
客观: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领土的割让,主权的沦丧,而封建君主们却依然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预测危害
1、狐狸这样反思有什么危害?
无欲无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了一种虚假的满足感;思想麻木,精神颓废……
2、阿Q这样反思有什么危害?
失去底线而甘于堕落的行尸走肉;人格丧失,尊严扫地;丧权辱国,阻碍国家发展;阻碍人类文明进步……
策略方法
狐狸与阿Q面对困境的的反思都不可取,那么我们面对困境该如何反思呢?
多找主观原因,扬长避短(狐狸可以搬石头来垫脚、找竹竿;阿Q可以回家练沙袋增加力量)
加强思想修养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阿Q应该多学习“核心价值观”)
范文借鉴
反思自我
《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它酸,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狐狸在面对摘不到的困境时,选择用酸来安慰麻木自我,不思进取,没有反思自己可以如何改进,只一味沉迷于自己编织的虚假谎言之中,贬低成功的果实。而阿Q在身处困境时,则完全颠覆是非黑白,不但不反思自我,还以耻为荣,自我满足,自我夸耀,价值观显然已经被扭曲了。(结合材料,分析本质)
无论是麻木自我,还是颠倒黑白,在人们身上均很普遍,例如这几年网络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本科出来就失业”等论调。在面对困境时麻木自我的人,是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态,既不愿付出努力,又眼红成功果实,出于自私的本性,就硬说葡萄酸,从此宽慰自己,即使走不出困境,也没事儿,因为前途并不美好,从而消极怠工,不反思自我。这样的人,多半是出于见不得他人好的心态,因为自己的不如意,不成功就是酸他人的成就。(狐狸式反思的原因、危害分析)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大约也是出于人性中的共性——喜欢找客观理由敷衍自己。相较之下,阿Q的颠倒黑白,以耻为荣,则可怕得多。(过渡自然,转入对阿Q式反思的分析)
在这种价值观的传播下,善良热心变成了软弱可欺,打架生事变成了正当防卫,一切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均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身处困境时,人们将不会再认真的反思自我,思考如何改进,走出困境,而是给自己的荒谬行为扣上一顶冠冕堂皇的神圣帽子,错误得不到反思,取而代之的却是嘉奖与赞扬。思想的错乱,最终会带来人性的扭曲。不反思自我,则困境只会被深化。(阿Q式反思的原因、危害分析)
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反思自我的漏洞,敢于进取,不能用狐狸的精神胜利法。只有正视缺点,勇往直前,积极地摘取“葡萄”,才能走出困境,摘取胜利果实。(针对狐狸式反思,提出策略建议)
而对于阿Q的颠倒黑白,则更加不能效仿。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价值观,明辨是非黑白。反思自我时,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意识,才能促成我们走出困境。唯有端正了价值观,知荣辱,明事理,才能不成为第二个为世道所弃的阿Q,不成为这可悲的可怜虫。正确的反思自我,不弄虚作假,不颠倒善恶,方能走出困境,拥抱希望。(针对阿Q式反思,提出策略建议)
模拟试题2
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对吗?比如,一颗图钉和一首诗歌所带来的快乐真的一样美好吗?
就上述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概念界定
“图钉所带来的快乐”: 物质的快乐、工匠的快乐、实用的快乐;即刻的满足;感官的享受
“诗歌所带来的快乐”: 精神的快乐、艺术的快乐、审美的快乐;长久的愉悦;精神的享受
立意参考
示例一: 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的美好不一样,我们应追求长久的、深层次的快乐所带来的美好,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社会责任的承担等。
立意参考
示例二: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快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科学和艺术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工匠和艺术家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都在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而努力求索……
立意参考
示例三: “不一样”是从方式、途径、处境等角度说,“一样”是从表现、结果、愿景等方面说。从“看山是山”的表面相同,到“看山不是山”的细分差异,再到“看山还是山”的“道”的一致追寻,这便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美好了。
重点问题
“快乐”的类型有什么本质区别?
世俗的快乐是极其单调的,都是名利的形役。单调的快乐,必定使你我的快乐趋于同质化,沉湎在享乐中,对快乐的理解浮于物欲、浮于简单易得的刺激性愉悦,最终导致虚无的“娱乐至死”。大多数人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不清楚快乐究竟从何而来。
另一种快乐无疑是美好的,它往往极易激发人的审美愉悦。正因快乐是自发的、本源性的,是对生命追求的哲学反思。
参考思路
在为生存挣扎的时候,诗歌是没有图钉美好的。在丛林中狩猎,人是不会饿着肚皮写诗的。狩猎成功,猎物已放上烤架,人的思绪在温暖的炉边伴随着酒的香气升腾,他或许才会有心思在岩壁上刻画自己,刚刚才能置身于外的凶险丛林暂时也变得美好了,他也可以希望点儿其他的了。从原始丛林到文明世界,趋利避害的功利主义,谁不曾有呢?
审美快乐是从温饱开始的,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从审美开始的。
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就是培养个人的偏好,就是由低走向高的路径。唐诗宋词古文,没有图钉美好吗?自古那些被功利鄙夷的穷酸文人们,没有快乐吗?
高层次的快乐激励了我们更高的才能,吃饱了就不要简单的拒绝诗和远方。
范文参考
寻多元快乐之美
①有人认为,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一样美好。但这两种快乐所带来的美好,真的是可以同等衡量的吗?
②一颗图钉或许便能带来美好,在人们需要一样物品用来钉纸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时,突然出现了一颗图钉,便极有可能成为“救世主”,毫无疑问为人们带去美好。这份美好源于雪中送炭般行为所给予的安心。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稳稳落地,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离不开如图钉的一般的实用性。
③然而,这种实用性也极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极端的实用主义。在被工具理性入侵的当今社会,人们趋向于追求物质价值。打着高效生活的标语,肆无忌惮地践踏精神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人们已然自己走进了现代化的牢笼,却迟迟没有发现自己离理想的美好生活渐行渐远。这是因为人们弱化了精神价值,从而将精神世界降入了冰点。正如当今读诗这个行为,俨然成为了那些自视看透一切的人所唾弃的装腔作势。抑或是被利用为打造读书人人设的可乘之势。可是诗歌事实上并不是用来发挥这些负面功能的,它亦能给予人们另一种美好。
④荷尔德林曾言:“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歌是人们与大自然沟通的媒介,与历史相通的桥梁。它所代表的是人们对于价值理性的追求,在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后所享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带来的是与物质价值不一样的美好。
⑤但无论是一颗图钉还是一首诗歌,其二者所带来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美好,而是因为他们对于人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不可避免地追求人生的丰盈境界。魏晋之士在隐居之时,追求的是平平淡淡的高情远韵,向往洒脱自由的生活状态。而在大都市打拼的上班族,卯足了劲所梦想的是拥有物质基础后能扎根立足,拥有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这其实是依靠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共同促成的,归根结底是通过两种价值的相融、结合,一步步登上更高的人生境界,将多元的快乐融合,由此达到最美好的模样。
⑥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本就不是完全相对的概念,其二者推动人们对快乐的享受,带给人们多面的美好,构筑丰盈人生的坚实之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