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早读预习
1、通读全文;
2、正音,积累成语大意。
悼词 纷繁芜杂
豁然开朗 衷心喜悦
卓有成效 嫉恨
诽谤 诅咒
给予答复 诬蔑
听录音,注意读准下列字:
dào
huò
zhuó
fěi bànɡ
jǐ
wú
zhōnɡ
jí
zǔ zhòu
wū
浅尝辄止:浅:一点;辄:就;止:停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特别。效:效果。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永垂不朽: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豁然开朗:豁:猛然间。开朗:开阔明亮。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掌握下列成语: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宝鸡市渭滨区长岭中学 侯晓迪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希·恩格斯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
卡尔 马克思
(1818--1883)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文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资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先后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
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弗里德希·恩格斯
(1820~1895)
伟大的友谊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中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为两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著有《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可以说是马克思家庭的一员。他们年轻时就在一起,并平行地发展起来,互相最真挚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参加革命运动,研究革命理论。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意见比对其它任何人的意见都更加重视。因为马克思认为恩格斯是能够同他合作的人。为了说服恩格斯赞成某一思想,马克思觉得费多少力气都值得。
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二)文体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词
悼 词
特殊关系
特殊场合
特殊气氛
悼词的结构
开头
正文
结尾
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享年及其生前的身份职务
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
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要求等
课堂活动一: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悼词的特点,理清本文的文章结构。(怎么划分?)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品味语言,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思考: 两个“对于”是针对什么呢?
课堂活动二:
讨论探究1
阅读课文2-7段:概括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勾画标志性词语,注意前后照应关系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思考:马克思的贡献有哪些?
你是怎么找到的?
课堂活动(三):
品味语言,你读出了什么?
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2、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1、2题;
2、下课搜索关于马克思的相关故事,并加以整理,写成400字左右的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