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K2SO4、KOH、CuSO4、NaCl B.Na2SO4、Ba(NO3)2、KNO3、NaCl
C.BaCl2、稀HCl、Na2CO3、AgNO3 D.NaNO3、AgNO3、KCl、CaCl2
2.现有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滴至a点时,溶液中可能只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
B.滴至b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含BaCl2
C.滴至b点时,溶液中的pH一定等于7
D.滴至c点时,溶液的pH可能等于7,也可能大于7或小于7
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俗名不一致的是
A.Ca(OH)2——消石灰 B.NaOH——纯碱
C.Hg——水银 D.NaHCO3——小苏打
4.下列物质的俗名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钙:熟石灰 B.硫酸铜:胆矾
C.氧化钙:生石灰 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5.化学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中的一瓶硝酸铵(NH4NO3)溶液进行探究,测得其pH=4。查阅资料得知硝酸铵是一种化学肥料。以下关于硝酸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是一种复合肥料 B.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C.久施硝酸铵的土壤可能被酸化 D.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硝酸铵溶液变红色
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7.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其溶质分别是H2SO4、CaCl2和NaOH,下列试剂能将它们鉴别开的是
A.Na2CO3溶液 B.酚酞溶液 C.氢氧化钡溶液 D.氯化铁溶液
8.下表中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碳酸钙 氧化钙 高温煅烧
B 硫酸钠溶液 硫酸 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C 铜粉 铁 加适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二氧化碳 氯化氢 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干燥
A.A B.B C.C D.D
9.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结构观: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溶液中都含有OH-,其化学性质相似
C.转化观:在一定条件下,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可以相互转化
D.守恒观: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
10.下列物质能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2SO4
B.H2SO4、HCl、Na2SO4、AgNO3
C.KOH、CuCl2、MgSO4、NaNO3
D.K2SO4、NaCl、K2CO3、NaNO3
11.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1)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石;(2)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吸收(1)中产生的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3)使步骤(1)中产生的氧化钙和水反应;(4)熟石灰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该厂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有①石灰石;②碳酸氢钠;③碳酸氢钙;④烧碱;⑤二氧化碳;⑥熟石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始原料是①③ B.起始原料是②⑥ C.最终产品是②④ D.最终产品是⑤⑥
1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石墨质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C.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D.镁燃烧时会产生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烟花
13.下列实验目的通过对应实验操作能达到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 CaO中的 CaCO3 加足量水、搅拌、过滤
B 鉴别CO和CH4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C 除去 FeSO4中的CuCl2 加足量铁粉,过滤
D 鉴别黄铜与铜片 相互刻画
A.A B.B C.C D.D
二、简答题
14.小景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才发现忘记滴加了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用两种方法证明这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三、推断题
15.甲、乙、丙、丁和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他们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乙→丙,物质丁常用于实验室检验物质乙、提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表示箭头两端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名称为______。
(2)乙的用途之一______。
(3)乙→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关于上述物质之间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戊→丁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戊→丁的反应一定会放热
C.丙→戊的反应不一定会放热
D.丙→乙的反应途径有多种
E.甲→乙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16.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应。已知A、C、D、E、G为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为红色固体,B、C为黑色粉末,D为人体胃酸中的主要成分,F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1)D的化学式是______。
(2)E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3)F→G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7.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黑色固体,E为紫红色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的化学式: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写出图中反应①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18.根据“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溶解
称取5.0g粗盐,逐渐加入10mL水中,直到不再溶解。该步骤中加适量水的目的(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 B.保证粗盐全部溶解
C.加快固体溶解速度 D.减少精盐的损失
(2)过滤
该操作应选择上图中_______(填“A”或“B”或“C”)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导致_______。
(3)蒸发
关于蒸发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编号)。
a.蒸发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汽化除去
b.所需仪器为酒精灯、蒸发皿、温度计
c.搅拌可以防止蒸发过程中食盐飞溅
d.加热过程中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移动,使其均匀受热
(4)计算产率: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选填编号)。
A.粗盐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B.蒸发皿不可以直接加热
C.蒸发时发现有固体开始析出,即停止加热
D.涉及的分离操作有过滤和蒸发
19.某同学欲配制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实验室现存的氯化钠样品中混有少量的硫酸钠和碳酸氢铵,于是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制取纯净的氯化钠。(已知:NH4HCO3NH3↑+CO2↑+H2O)
(1)“溶解”“过滤”“蒸发”的过程中用到的同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
(2)能否用过量的硝酸钡溶液替换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为什么?
(3)写出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加入过量的盐酸后,为什么通过蒸发可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五、计算题
20.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2SO4和CuSO4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给该化工厂提供污水处理的参考,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一下实验:取该废水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
(1)废水中含CuSO4的质量为多少?
(2)废水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1.某纯碱(纯碱为碳酸钠俗名)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实验小组要测定该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6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此时烧杯中没有不溶物,其消耗稀盐酸61.7g,测得反应后液体总的质量为65.5g。请帮助实验小组完成以下计算:
(1)反应中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至0.1%)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A 6.C 7.A 8.C 9.A 10.A 11.C 12.D 13.D
14.方法一: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氢氧化钠过量;如果变红,则盐酸过量;不变色,刚好完全反应;
方法二: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锌粒,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则酸过量;否则氢氧化钠过量或是刚好完全反应。向溶液中加硫酸铜溶液,如果有沉淀产生,则氢氧化钠过量;否则刚好完全反应。
15.
(1)碳酸钙
(2)灭火
(3)
(4)ABD
16.
(1)HCl
(2)用于建筑材料
(3)放热
(4)
17.
(1)CaCO3
(2)
放热
(3)
18.
(1)AD
(2) B 引流 杂质进入过滤后的滤液中,产品不纯
(3)ac
(4)AD
19.
(1)玻璃棒
(2)不能。硫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钠
(3)BaCl2+Na2CO3=BaCO3↓+2NaCl
(4)蒸发过程中盐酸中的氯化氢逸出
20.
(1)解:设100g废水中的CuSO4质量为x,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y。
,x=3.2g
,y=16g
答:100g废水中含CuSO4的质量为3.2g。
(2)解:设100g 废水中H2SO4的质量为z。
,z=10.29g
废水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
答:废水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10.29%。
21.
(1)2.2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