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课件(共21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 课件(共21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6 10:58:22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提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张灯结彩的喜庆
宫廷点缀的灯火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4 灯笼
吴伯箫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4 灯笼
第一课时
新知认知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背景链接
15:23
2月25日 周四下午
灯笼
听课文朗读,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灯笼》。
2.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课小结。
3. 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第⑥段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⑾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4.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5.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早年乡村生活——深情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
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6.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二、(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三、(12)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二、(2)“我”爱月华、繁星和灯笼,引出“我”关于灯笼的记忆(过渡)。
三、(3-12)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
或者这样分:
本课小结。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灯笼”在文中包含着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意义。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施粥(zhōu)锵然(jiāng)官衔(xián)
C.争讼(sòng)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 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C
【解析】A项中,“龛”应读“kān”;B项中,“锵”应读“qiāng”;D项中,“珑”应读“lóng”。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 “辉煌”在这里是光辉灿烂的意思。
B
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重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难点)
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张灯结彩的喜庆?宫廷点缀的灯火?......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新知认知
1.灯笼。
灯笼,又称灯彩,是我国一种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的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灯笼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三、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 qiāng )
官衔(xián) 褪色(tuì) 可悯(mǐn) 领域(yù) 思慕(mù)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 盛茶(chéng)
(2)词语释义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争讼:争辩是非。
斡旋: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熙熙然:形容和睦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而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清脆。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幽悄:幽深寂静。
(3)词语辨析
“静穆”和“静谧”都有“安静”的意思。“静穆”指安静而庄严,侧重于环境或气氛的庄重、严肃。“静谧”指安静,侧重于环境的寂静无声或心境的恬淡安宁。
四、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灯笼》。
2.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第⑥段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⑾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4.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5.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早年乡村生活——深情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 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6.再读课文,理一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揭示本文主题,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或者这样分: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我”爱月华、繁星和灯笼,引出“我”关于灯笼的记忆(过渡)。
第三部分(3-12)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
五、本课小结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灯笼”在文中包含着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意义。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六、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施粥(zhōu)锵然(jiāng)官衔(xián)
C.争讼(sòng)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解析】A项中,“龛”应读“kān”;B项中,“锵”应读“qiāng”;D项中,“珑”应读“lóng”。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 “辉煌”在这里是光辉灿烂的意思。
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灯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重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难点)
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重点)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关于灯笼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文中写到的灯笼、能体现作者喜爱灯笼原因的语句,然后概括总结跟灯笼有关的故事。
3.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味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了解本文作者、写作背景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读准文中的生字音,会解释陌生的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
4.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二、新知认知
1.文化知识——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2.文体知识。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三、预习验收
1.文学常识填空。
吴伯箫是我国   (时代)著名的    家、     家,原名   。1906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2.读准下列加点的生字。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铿然(  ) 褪色(  ) 燎原(  ) 熙熙然(   ) 暖融融(  )
3.解释词语。
(1)斡旋:
(2)静穆:
(3)怅惘:
(4)燎原:
(5)熙熙然:
(6)马前卒:
(7)人情世故:
4.文中灯笼的种类 、灯笼的故事、喜爱灯笼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灯笼》。
2.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文中批注)
4.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总的感情基调:_________________。
早年乡村生活——_________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__________
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___________________
6.再读课文,理一理文章思路。(文中标记)
二、本课小结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灯笼”在文中包含着_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意义。
文化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施粥(zhōu)锵然(jiāng)官衔(xián)
C.争讼(sòng)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
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灯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重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难点)
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重点)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关于灯笼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文中写到的灯笼、能体现作者喜爱灯笼原因的语句,然后概括总结跟灯笼有关的故事。
3.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味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了解本文作者、写作背景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读准文中的生字音,会解释陌生的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
4.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二、新知认知
1.文化知识——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2.文体知识。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三、预习验收
1.文学常识填空。
吴伯箫是我国   (时代)著名的    家、     家,原名   。1906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2.读准下列加点的生字。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铿然(  ) 褪色(  ) 燎原(  ) 熙熙然(   ) 暖融融(  )
3.解释词语。
(1)斡旋:
(2)静穆:
(3)怅惘:
(4)燎原:
(5)熙熙然:
(6)马前卒:
(7)人情世故:
4.文中灯笼的种类 、灯笼的故事、喜爱灯笼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答案:
1.现代  散文  教育   熙成
2.sòng yù wò mù wǎng kēng tuì liáo xī rónɡ
3.(1)调停,调解。(2)安静庄严。(3)心里有事,没精打采;惆怅迷惘。(4)(大火)延烧原野。
(5)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6)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7)为人处世的道理。
4.灯笼的种类: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
灯笼的故事:(1)没月亮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
(2)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留着消夜食品;
(3)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
(4)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
(5)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
(6)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
(7)遥想宫灯的那份孤寂;
(8)赞美塞外帐营中的灯笼,豪情满胸
喜爱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5.“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灯笼》。
2.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学生文中批注)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第⑥段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⑾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4.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5.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早年乡村生活——深情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
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6.再读课文,理一理文章思路。(学生文中标记)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揭示本文主题,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或者这样分: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我”爱月华、繁星和灯笼,引出“我”关于灯笼的记忆(过渡)。
第三部分(3-12)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
二、本课小结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灯笼”在文中包含着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意义。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三、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施粥(zhōu)锵然(jiāng)官衔(xián)
C.争讼(sòng)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解析】A项中,“龛”应读“kān”;B项中,“锵”应读“qiāng”;D项中,“珑”应读“lóng”。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 “辉煌”在这里是光辉灿烂的意思。
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