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 课件(共23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梅岭三章 课件(共23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5 22:27:26

内容文字预览

2 梅岭三章
INCLUDEPICTURE"教学目标.TIF"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来的革命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突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翩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字,显得太缓慢;用“传”字,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自由花”借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三首诗多次运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  内容    精神
INCLUDEPICTURE"教学反思.TIF"
可取之处   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 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梅岭三章》说课稿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共23张PPT)
2.梅岭三章
1.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学习目标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新课导入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走近作者
fēng
字词积累
旌旗 阎罗 烽烟
捷报 血雨腥风
jīng
yán
jié
xuè
(乐观、豪迈)
朗诵
读出节奏
把握情感基调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细节探究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重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第一章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
本章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将得到解放。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第一章首句自问的圆满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取义成仁”引用古语“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表达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比较三章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章: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至死不渝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思考探究
第二章:给同志。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思革命精神。
第三章: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章、第三章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章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课堂小结
梅岭三章
一、过去
二、现在
三、未来
内容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精神
回首征程
勉励战友
展望未来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时间
板书设计